手機疏遠了兩代人的感情? 其實根源還在人心

近年來,伴隨逢年過節飯桌上、電視前一家人小聚年輕人似乎將更多時間用於低頭擺弄手機,而非與父母交流。於是人們矛頭指向各類手遊社交軟件,並認爲由於年輕人低頭玩手機而導致兩代人感情的疏遠。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今天主要談普遍人羣,而非那些過度癡迷的極端案例。)

似乎已經普遍的現象

手機存在與否與原問題並無直接聯繫

我們先做一個假設:若此時智能機並未興起,且市場上也沒有類似的替代品,那麼飯桌上、電視前你們能否和父母愉快的交流呢?這樣的問題即使不做統計,單從如今手機受千夫所指的處境也可以想到答案。然而這裡邊我們忽略了兩個細節——首先,在假設中肯定項成立的重點不在於智能機普及與否,而在於我們是否有“事”可做。其次,假設本身的重點在“愉快”,而非“交流”。

家人聚會時當我們手邊沒有智能設備,能做的閒雜事務似乎也多以吃、看爲主。而這些瑣事同與父母交流相比重要性更低,且樂趣更少。因此當多數人無事可做時,帶給自己一定樂趣的閒聊似乎就成爲自己能做的最有意義事情。這就是幾乎人人都可以做到“交流”的原因:手邊並沒有樂趣高於“交流”的事物,“交流”會讓自己在家庭聚會中並不那麼無聊。

讓我們跳出假設回到現實,按照上邊的說法,是否可以理解爲智能設備在年輕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高於父母?在這個被許多人問爛的問題中,其實有一處非常明顯的偷換概念:對任何人而言父母的地位都無可取代,因此類比的對象應當是玩手機與同父母交流,而非與父母本身。於是我們先爲手機初步洗血冤屈:手機從未凌駕於父母之上。那麼爲什麼現實中又會出現大量情願低頭玩手遊,也不願擡頭和父母多說兩句話的人呢?個人認爲這主要取決於人們的心智、以及家庭環境。

對於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甚至部分年輕人,“玩耍”似乎纔是他們世界中心,因此處於日常生活且無憂無慮的他們,會優先考慮到自己是否玩的開心,而非是否冷落了家人,此時出於各種理由勸阻他們玩手機的家長反而會更令他們“討厭”;至於家庭環境則存在太多不可控性。例如父母早期忙於工作缺乏與子女的溝通,錯誤教育方式,或因經濟思想原因帶來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都會導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以自我爲中心,而不懂或不願“浪費”時間和父母交流。

低頭族多分佈於年輕羣體

導致疏遠的根源還在人心

接下來,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子女輕度沉迷手機與導致家庭聚會中做低頭族(這裡的低頭族泛指沉默寡言,缺乏互動)並沒有必然聯繫。因爲對多數年輕人而言,在無需做出強制性二選一抉擇的處境下,一件能帶給自己更多樂趣、重要性較低的事物顯然比一件帶給自己較少樂趣,但重要性較高的事物更具吸引力

此時矛盾重心便直接從手機轉向了人。如果能夠得到更多樂趣,也許相比和父母交流,有的人更情願睡一天覺,磕一天瓜子——在無論血緣、還是多年來的舐犢之情能令他明白孰輕孰重的前提下。顯而易見,關於手遊導致兩代人疏遠的說法同樣是一種偷換概念,因爲在排除過度癡迷的極端案例後,任何疏遠行爲的發出者都是“人”而非手機。如果無心,哪怕拋開一切娛樂手段同父母互動,行爲發出者也會表現出敷衍、甚至不耐煩,因此手機在此悲劇的充當了人心的替罪羊

交流時的不耐煩只會製造更多矛盾

結束語

當然,即使小編一直在替手機開脫,還是建議大家放下手邊的事物多陪陪父母。這種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自身樂趣,甚至也不是爲了所謂兩代人間情感維繫,而只是單方面給予父母慰藉,讓父母能感受到來自至親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