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汽車業不再“畫地爲牢”?

2月24日,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社交網絡上,發佈了一張狗狗登上外星球並插上一幅狗狗幣(是國際上用戶數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虛擬貨幣)旗幟的圖片,並配文:“照圖理解”。此前,他就曾發佈“Doge”(指狗狗幣)的內容,狗狗幣漲幅就此迅速攀升50%。

隨着聯網等新科技發展,不僅汽車行業正在經歷“新四化”的變革,一向被貼上“傳統”、“保守”標籤的業內企業,心思也活絡起來——比特幣、區塊鏈甚至航空航天,究竟什麼原因讓它們不再“安分”?

比特幣:特斯拉豪賭背後的盈利空間

2008年比特幣的概念被提出後,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不同於數字貨幣,它不依靠特定機構發行,只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沈浩是比特幣的資深研究者。他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解釋道:“狗狗幣和比特幣都屬於加密數字貨幣,也是經濟現象在互聯網或虛擬環境中可使用的一種指代虛擬貨幣。既然作爲一種貨幣,兩者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可以進行支付或購買等。目前,在全球範圍的暗網上,比特幣的交易不在少數。”

2021年,比特幣或迎來大牛年,僅在開年兩個月裡就創下了93%的同比漲幅,觸及歷史最高點58352.8美元。在特斯拉表示計劃接受比特幣作爲未來支付形式,並投資15億美元后,比特幣迎來了近30%的暴漲。

“其實,這是可以預見的。”沈浩認爲,“比特幣數值大、交易速度快、頻率低的模式很適合大額支付,而且由於去中心化,支付更便捷、更安全。”

方面,特斯拉一直標榜自己是科技公司,在比特幣上的投注符合這一“標籤”;另一方面,其與比特幣相近的文化基因和投資羣體也是互相吸引的重要因素。比特幣作爲快速成長的新型資產,承載着區塊鏈這一新型科技屬性,與特斯拉一直以來在能源可持續發展領域做的探索不謀而合。在這一背景下,特斯拉選擇比特幣,不僅是一種投資,也是更深層面的“掛鉤”——一種是對自身品牌文化的宣傳和塑造。

不過,在沈浩看來:“汽車產品如果與波動性很強的比特幣捆綁,就意味着未來可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面臨市場監管和股票操控種種問題,比如馬斯克可能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未來形勢難以預料。”

沈浩還補充道:“隨着智能化的發展,未來的汽車很可能類似於移動的超級電腦。汽車將儲存的多餘電能用作‘礦機’動能,在行駛過程中也可以‘挖礦’,這與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的理念相吻合。說不定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將瞄準比特幣的價值。”

區塊鏈:智能合約帶來安全、便捷和效率

相較於比特幣,區塊鏈似乎更快地取得了普遍認可。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數據庫,核心在於信息,能以持續協調的共享書庫形態存在,且不可篡改、不可僞造。作爲區塊鏈技術的堅定支持者和研究者,沈浩表示:“區塊鏈應用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汽車行業對此一直有所期許。”

不只是數字貨幣,區塊鏈在很多場景都有很高的技術應用價值,比如數字身份認證、監管技術、隱私增強技術等。以區塊鏈技術升級產業鏈,提升產品服務體驗,是當下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主動探索的一條道路。早在2018年,寶馬、福特、通用和雷諾汽車,以及採埃孚和博世就成立了MOBI(MobilityOpenBlockchain Initiative)聯盟,旨在研究區塊鏈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在國內方面,吉利長城、上汽、比亞迪等車企也紛紛開始對區塊鏈應用開展探索。

區塊鏈在汽車行業擁有龐大的應用場景,有助於改善企業運營模式,提升現有流程效率。區塊鏈技術也使“共享經濟”的實現更加安全、便捷,取消網約平臺這個“中心化”的調度中心,乘客和駕駛員可以直接點對點溝通匹配,增加汽車與乘客之間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消費者在需要使用共享汽車時,通過智能合約支付定金後直接把車開走,使用完畢後同樣通過智能合約支付費用和拿回押金。消費者的租賃行爲在區塊鏈信息平臺進行認證並實時更新,簡化了租賃流程,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

“最簡單的案例就是ETC收費,未來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經過某一路段,就會自動觸發智能合約完成移動支付。無人駕駛的應用會使汽車行業減少人工參與,汽車買賣、維修、信息交換等都可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自動執行。”沈浩告訴記者,“在數字經濟環境下,任何互聯網支付都是離不開價值的轉換,包括人與人、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隨着區塊鏈應用的普及,未來的交換可能會直接以智能合約的方式交易。”

航空航天:車企或佈局更大版圖

讓更多人沒想到的是,車企似乎對航空航天事業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前有勞斯萊斯、本田、寶馬等專注研究飛行行業;後有特斯拉、長城WEY、長安汽車等在航天領域有所涉獵,吉利甚至已經成立自己的航天集團

車聯網是未來道路出行發展的必由之路,搭建專門的衛星互聯網也成爲車企的考慮方向。2018年,吉利科技集團戰略投資時空道宇,開始佈局航天衛星領域,覆蓋從研發、製造到應用全產業鏈,全面佈局商業航天領域。

2019年6月,長城汽車旗下自主品牌WEY與中國航天聯合命名的“CZ-11 WEY”號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成功。在這之前,WEY品牌與中國航天達成合作協議,通過創建聯合技術創新中心,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把中國航天的方方面面融入汽車製造。同年8月,長安汽車的火箭計劃緊隨其後,全國首支民營火箭“長安歐尚號”運載火箭登天,實現了民營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

馬斯克似乎對太空更早地表現出了野心。他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一直致力於製造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把人類帶往火星,最終實現人類在地球之外的繁衍生息。

車企爲何選擇與航空航天事業搭界?一方面,通過與航天測試的合作,它們可以收穫大量寶貴的試驗數據,爲產品的材料極限工況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撐,也可根據測試結果,爲後續的產品開發和質量提升有針對性地升級改進;另一方面,未來雙方可在人工智能、航天及應用等方面進行聯合開發,通過高精度定位技術、人工智能等服務對數據進行分析、對車輛進行監管,提供城市公共車輛監管、網約車監管、共享汽車監管等服務。特別是在智能駕駛方面,可通過車聯網助力智能駕駛感知、決策、控制,打造安全可靠的駕駛體驗,服務於高速公路自動巡航(HWA),車路協同(V2X)、AR車道級導航解決方案和高級自動駕駛。

從地面出行到低空出行,從研發車聯網系統、車載芯片到佈局低軌衛星,車企正在實現多渠道的軟硬件結合,徹底改變出行模式。可以預見的是,車企今後將繼續與智能製造、未來出行、大數據等行業實現深度融合,建立開放共贏的合作生態。

未來的汽車行業,不再“畫地爲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