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爲什麼在北京車展不火?主因是汽車進入房地產邏輯

如果沒有雷軍,沒有小米SU7(參數丨圖片),這將可能是轎車在北京車展上關注度最低的一次。

保時捷Taycan,繼續售價超100萬元,性能不錯;五菱星光純電動,繼續會主打低價,可能純電家用轎車的價格降到10萬元內;騰勢Z9 GT,比亞迪開始在Panamera的領域挑戰保時捷;福特首次在中國引入了敞篷版的Mustang;大衆在中國最暢銷的車型之一,全新邁騰即將換代,新發動機,巨大的中控屏。

蔚來推出了新款ET7,李斌反思了老款的錯誤,並將之改正;奇瑞帶來了新能源復活後的又一款新轎車風雲A9;馬自達和長安配合後的新能源轎車EZ-6首發,造型相比燃油時代的馬自達一言難盡;以及純電MINI發佈、仰望U7發佈、豐田皇冠來了、華爲和北汽極狐的阿爾法S推出了高階智駕的先行版、比亞迪亮相了自己的後驅純電小鋼炮。紅旗帶來了金葵花概念車,展示中式豪華;名爵發佈了跑車概念車,展示超跑血統,等等。

如果放在價格戰還沒開打的2021年,上述的每款轎車,幾乎都會頻頻衝上熱榜,充滿新聞點、充滿或黑或紅的流量,不過事實卻是,很多車企在開展前就降低了傳播預期。以及真正開展之後,熱度顯然不屬於轎車,而是屬於純電動奔馳G級、屬於同時融合了轎車+SUV+皮卡特點的啓源E07,以及屬於大量與華爲智能相關的新MPV。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車市中,轎車零售銷量1022.4萬輛,同比增長0.3%,SUV零售銷量1038.2萬輛,同比增長10.3%,SUV正在全面超過轎車。

10年一個輪迴,2014年當哈弗H6帶領中國品牌扎堆造SUV時,就有很多人提出過一個疑問,轎車會被SUV超越麼。10年後,這個問題不被頻繁的討論,主要的原因是已成事實,且轎車的變化越來越小。而反觀SUV和MPV,變化越來越大。

而SUV爆火的原因,也與10年前的“SUV能走爛路”邏輯無關,而是成爲買房的邏輯。

進入新能源時代後,各家車企都在頻繁的提及,自己的車能夠着全家出去露營,能夠實現空調自由,能變成一個房間,以及冰箱彩電大沙發的盛行。於是,轎車先天的絕對空間不夠大,後備箱多數無法舒適拓展利用等缺點被進一步放大。

而轎車原本的三個優勢項,操控、省油、價格相對SUV更低,也分別因爲新能源、價格戰內卷的兩個市場行爲,被抹平。

省油,在進入新能源時代之後,有了增程、插混、純電,讓用車成本大幅度下降,同品牌同配置的轎車與SUV之間,油耗差距基本在0.5L以內,而百公里電耗也基本壓縮在2kWh以內,折算使用成本,每100公里的差異只在1元-4元錢左右。而在10年前,大量國產SUV的油耗幾乎不會低於10L,轎車卻能頻繁的低於7L。

價格相對SUV更低,這與汽車工業硬性成本相關。此前,SUV均是基於轎車平臺開發,使用更多材料,也就造成了成本上升。如今,雖然已經進入了轎車和SUV同底盤的時代,但成本的上升邏輯不變。但,價格戰高度內卷之下,消費者已經很難認知價格是否降到了底,所以更不用說是糾結轎車和SUV誰更便宜。

轎車能做到的,如今的SUV都能做到,但SUV能做到的,轎車做不到。所以,汽車消費本質上已經進入了房地產消費的邏輯,價格基本相仿之下,多數人更願意選擇挑高、視野、儲物間可以打通利用的SUV,而非轎車。

而依照這個邏輯再看北京車展之中的一系列新款轎車,也會得到一系列的新認知結論。

諸如五菱星光純電動版車型,是幾乎沒有機會火起來的,原因在於儘管價格相對低廉,但它唯一的出路幾乎只有網約車市場。再諸如全新邁騰,取得較高銷量容易,但想複製上2代車型的紀錄很難,原因是缺新能源的一條腿。

整個北京車展裡的轎車,至少要稍微做出一點營銷上的特色,纔有機會在銷量上發揮。所以,我們如今看到的轎車其實只分3種,一種是貼靠豪華和高端的,比如紅旗、蔚來、享界S9,一種是貼靠運動的,比如小米SU7、騰勢Z9 GT,還有一種則是很難取得高銷量,更多來湊數的。

同樣的預算,SUV能提供更大的空間,相差不大的能耗,不過已經無法克服物理極限,轎車面對SUV還是有着更低重心的先天優勢,於是操控等表現也是更好。

不過,從智能駕駛的普及來看,多數中國汽車消費者對於駕駛樂趣的興趣,其實是在慢慢退化。而這背後也是合資車的競爭力下降的主因之一,多年來的儲備、砸錢而來的正向研發,確實能帶來更好的駕駛感受。但,小米SU7的爆火,也說明了一件事,從什麼都沒有,到基本追平頭部的表現,雷軍只用了1000天。

以及,智能駕駛的快速普及,和快速應用,讓人認知到人類動物性裡的本質是偷懶,並不愛開車的事實。

2023年10月翻紅的新問界M7,上市初期的ADS高階智駕包選裝率分別爲5座版70%、六座版68%;

價格更高,車主不差錢的問界M9,ADS選裝率在90%以上。

當下銷量走勢最猛的品牌AITO問界,和它的車主大體聊幾次,就能發現其畫像與主要特點,買車爲的是配置、買車爲的是解決一下開車太累、買車爲的是空間和舒適,只有駕駛樂趣如何,最多隻需要加速時新能源的強勁扭矩。車輛開起來的橫向擺動、縱向擺動、過彎時的姿態等,這都並不在討論範圍內。

實際上,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火熱,也建立在多數車企摸準了多數消費者並不愛開車的脈。不論是蔚小理還是華爲、哪吒等,因爲在之前並沒有造車的經驗與數據積累,所以先天就不可能在底盤調校上做出什麼。

至於如何做,還是IT界的老思路,外包。華爲創造出途靈底盤,自然因爲其德研所的存在。雖然自己沒有造過車,但在德國搞定相關的數據難度並不大,再配上AI和雲計算,最後也就有了能用的成品。

小米汽車之所以能夠快速補課,原因自然也是吉利前研究院院長鬍崢楠有關。

蔚來在造車之前,先是造超跑和跑FE方程式,積累了經驗;

小鵬在G3上吃了虧,於是後期從P7開始深層綁定德國相關團隊,小鵬P7官方口徑是與保時捷合作,之後的車型,越來越依賴德國調校團隊。

理想的底盤調校思路也基本相仿,在2023年其舉辦的魔毯空氣懸技術日上,工程師團隊也分享了相關的發展歷程,從最初期的依賴歐洲,再到模仿歐洲,再到爲了“得房率”的開發目標,拿出相應的中國團隊方案。

而再看看主打運動和操控的品牌,如今在中國車市裡的聲量,不難看出,這屆消費者對駕駛樂趣的態度如何。

馬自達在中國的銷量從2018年開始分別爲,27.23萬輛、22.78萬輛、21.45萬輛、18.4萬輛、10.8萬輛,8.85萬輛。一路向下俯衝,人馬一體的神話不再。

本田在中國主打運動的神車飛度和思域,飛度在換代後不再在改裝圈裡聞名,思域在換代之後的銷量尚可,但也不再有當年的秒天秒地秒空氣之名。

同樣的案例還發生在寶馬身上,寶馬近幾年在中國市場的車輛調校風格都是保持駕駛樂趣,但不追求絕對的運動與性能,而是更多的在尺寸、空間、配置等角度上做文章。

以及,名爲無限的英菲尼迪、創造出東瀛法拉利的謳歌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聲量與銷量都是逐漸下行。所以,儘管諸多車企高管和老闆都在呼籲,冰箱彩電大沙發並不是一臺車成功的必要元素,但他們也確實是讀懂了中國消費者如今的深層需求,就是對品牌、配置和數碼類的數字參數更加敏感,而非之前全球的通用規則,駕駛。

所以,轎車的萎靡,至少在中國已經開始從趨勢變爲現實。

儘管有着少數車型靠着口碑、名氣、技術等標籤能夠達成初步的突圍,但也會陷入到同血統內的內耗問題。以華爲爲例,智界S7因爲純電、運動屬性等特色,儘管表面上與問界M7之間不形成明顯內耗。但從吸引力上來看,顯然還是問界M7進行了更多用戶收割。

享界S9是否會面對這樣的局面,從問界M9目前的狀態來看,也是大概率事件。

至於這種局面何時能夠發生變化,至少是汽車類似房地產的消費邏輯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