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將擴大石窟寺保護範圍

中新網重慶12月12日電 (記者 鍾旖)12月9日至12日,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中,重慶市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黎方銀表示,不論是氣勢恢宏的世界文化遺產,還是分佈在山間鄉野的中小石窟,都是“記住鄉愁”的載體、散落在鄉間的遺產,當地都將全力保護。2020年9月重慶制定了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護三年滾動計劃,將用三年時間,解決75處石刻造像面臨的問題,提升文物保護狀況

地處重慶西部的大足區境內,現有被列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造像75處,總稱爲大足石刻。這些石刻造像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延續至明、清,具有點多、面廣、線長且絕大多數裸露于山間荒野特點

爲探訪大足區寶頂鎮鄉間的一處佛祖摩崖造像,記者隨隊伍穿過山間羊腸小道,向山野拾級而上,方纔見到。黎方銀介紹,該點位多年前保護條件極差,造像房屋周邊雜草叢生。2017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對造像的保護建築進行整體維修,治理了文物本體病害,租用光纖完善了安防設施,並納入大足石刻監測預警系統中。

記者到訪當天,大足石刻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鄧啓兵正開展佛祖巖摩崖造像信息採集工作。他說,該團隊將陸續爲大足區內中小石刻照相記錄、簡單測評,調查記錄文物保護狀況、管理狀況、安全設施狀況等,以全方位調查爲未來制定更加科學的保護方案奠定基礎。

石刻的病害多爲滲水、巖體不穩定、風化等問題。黎方銀介紹,當前,大足區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工作已越來越少,預防性保護將是未來文物保護的重點。大足石刻先後已實施巖體加固、水害治理、數字保護、監測預警、環境整治等30餘項文物保護項目,從文物本體保護、彩繪修復、危巖加固、水害治理到三維數字化、監測系統建設,基本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科技加持,大足區還沿用了上世紀50年代建立的人防舉措。目前,大足區仍聘請有62名村級義務文保員,建立起區街鎮(部門)、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讓專業巡查羣衆守護相結合,確保文物安全。

“每天巡查造像,打掃衛生。”46歲的羅開洪今年接棒父親成爲一名“義務文保員”,其家屋與佛祖巖摩崖造像距離僅百米。幼時在造像處玩耍,如今守護造像,羅開洪心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