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當智商及情商欠缺的人做了元首(朱偉嶽)

王莽想像圖(圖/取自網路)

王莽是一位有趣但危險的政治人物。有趣在對他的正負評價可聚於一身,後人有詩云: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卑躬下士時;

假若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僞有誰知。

這詩在訴說,在王莽掌權執政時,他的態度多麼謙恭,又能禮賢下士,故得到朝野普遍的愛載;而篡登帝位以後,卻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託古改制,稱其朝代爲新朝,意即過去華夏中國的朝代都已老朽不堪,現一切推倒重新來過。他完全不考慮客觀的現實情況,認爲憑主觀理想和意志,用皇帝的敕令,就可建設一個古聖先賢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王莽出身自外戚,明顯不是由基層寒門成長的人,是「何不食肉糜」同一票的人物。由他來主持新政,正如要一位無知兒童坐汽車駕駛座上,這兒童既不諳交通規則,又不知汽車性能,汽車已發動,就由他駕駛往前衝,能不出事嗎?

王莽在超前現代社會約2000年前,實行全民公有制,又像現世的美聯儲,以貨幣操作金融割韭菜方式,收刮民間財富;對外又強以尊卑觀念降低對鄰國的稱謂,如把匈奴改爲「恭奴」、「降奴」,將「單于」改爲「善於」、「服於」,改「高句麗」爲「下句麗」等,明顯其智商或情商都有問題,故搞得國內或國外,通通怒火高漲不滿,而這位智商及情商都欠缺的人卻做了國家元首,豈不危險。

公元23年,赤眉軍及綠林軍揭竿而起,要推翻王莽建立的新朝。在綠林軍中舂陵軍首領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率領各軍一舉摧毀新莽大軍;仝年綠林軍攻破許昌,王莽死於義軍之手,新朝覆滅。後劉秀於西元26年消滅各敵對勢力,統一華夏中國,延續漢祚,定都洛陽。洛陽在西漢首都西安以東,史家因將劉秀延績漢祚的漢朝稱東漢,新朝以前的漢朝稱西漢。

西漢的時候,各路的絲綢之路都已開通,隨着各地貿易的往還,各地區人民的宗教信仰,難免會有零星的流通,印度的佛教一定已進入中土,但沒有記載而已。公元64年東漢明帝時派郎中蔡愔等赴天竺求佛法,公元67年,蔡愔等與中天竺僧人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初暫居鴻臚寺。鴻臚寺是古時的國賓館,後另建新的居所供天竺高僧居住,名白馬寺,白馬寺乃成今佛教聖地之一,從此佛家廟宇皆以寺命名,是以國賓之禮相待之意。

兩漢、三國(魏、蜀、吳)及魏普南北朝時代,對外的征伐時有,內部的爭鬥和變亂也常發生,故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佛教「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的思想輸入中土,正是社會基層百姓需要的安慰,而頂層的漢明帝劉莊,不僅遵崇儒學,似乎也需要這「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的精神寄託,故而要建白馬寺;佛教彷彿就是獻給華夏中國的應時禮物。佛教在中土大興,其客觀原因是,基層百姓和統治階層,通通相信因果報應,六道輪迴。

現華夏中國遺存的著名石窟,如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等,大概都開鑿自魏晉南北朝元代,前後延續約1400年。它不僅是華夏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藝術庫藏,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

石窟的開鑿也是開放包容性的,有不少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異域人士開窟造像,其中有歐洲的紋飾、古希臘石柱等,像是當年的世界雕刻博覽會,在絲路的城市中舉辦。世界各地的雕刻藝術既薈集於石窟,也使雕刻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故現東亞各地的佛家雕刻,都頗具中國風采。

世界各地文化的融合,既在雕刻藝術中表現出來,則本土思想的交融自不能例外。開鑿時間略晚,始於唐代位於重慶的大足石刻,其中雖以佛像佔比最多,但有不少道教造像,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可見唐宋以後,儒釋道三家歸一是一項趨勢,並不是白紙黑字的討論。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