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雄風飛彈的推手──臺灣的飛彈腳步之3(朱偉嶽)

中華民國國慶閱兵雄風反艦飛彈。(蔡明德攝/中時報系檔案照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當時這批發願要爲中華民國海軍研製飛彈的海軍人員,大部分除了看過飛彈的圖片外,飛彈長得什麼樣子,都是一無所知的。他們就像一羣急着要渡河的人,沒有橋嘛,就學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吧!這是民國57年間(1968)事。

概要的辦法是,由一部分人,蒐集國外已有之各類型攻艦飛彈資料,諸如法國飛魚飛彈、以色列天使飛彈,及義大利的艦載飛彈等,就其綜合性能,作比較研究。另外一部分人,則向唐君鉑主任報告之後,以「松石計劃」爲名,向陸軍飛彈指揮部,索取已報廢之鷹式飛彈二枚,運回中山院以後,分交火箭所及電子所各一枚,分別就推進系統及電子追蹤系統作拆解分析研究。

這項拆解工作,亦即現時所稱的反向工程,對火箭所或電子所的科研人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練習。使他們由一無所知,慢慢了解到在飛彈彈體中那麼狹小的空間內,如何放入推進火箭,如何放置尾翼控制系統,如何在彈頭內裝置炸藥及引信,如何接收雷達回跡信號而使飛彈能追蹤目標。

至於彈體之內如何佈線,如何隔熱絕緣等技術細節,更是科技同仁們不會放過的章節。到了民57年(1968)8月,電子所控制組的同仁,對攻艦飛彈已經有此較清楚的認識,乃呈報唐君鉑覈准,提出了研製反艦飛彈的初步計劃。

這個初步計劃,主要的目的在作前期的分工。然後由分配到工作的單位,就軟體的配合或硬體的製作,作深入的研究,看看大家的努力,是不是能夠發展出一套現代的攻艦飛彈系統。譬如火箭所方面,先要設計及製造推力火箭,能把飛彈自艦船上的發射箱中推射出去。

飛彈推射出去以後,還要繼續飛行30公里,自然又需要續航火箭。這兩種不同的火箭,所用的固態燃料自亦不同,如何獲得其火箭燃料配方,是另外一項工作。要飛彈平穩貼着海面的一定高度飛行,需要一個靈敏的高度計,這是一個精巧的電子裝置。

光有高度計也不行,飛彈受到外在氣流的影響,難免會上下或左右擺動,要把這種擺動自動地修正回來,就要靠一套陀螺儀及加速儀組成的慣性裝置,把這變動的信號,經由電液伺服器,以轉動飛彈上的翼面,使能維持正確方向行。

所謂正確方向,就是能擊中目標的方向。這項重要的攻艦飛彈起始計劃,唐君鉑自然先與柏格曼教授商討,再向蔣介石、蔣經國提報。韓光渭奉命就擬議中的攻艦飛彈,提列初步的性能規格。韓氏乃將此一擬議中的飛彈,暫定名爲雄蜂(Drone Bee;雄蜂飛彈名字的使用,一直用到1982年,其時雄蜂二型飛彈計劃名稱已出現。國防部的參謀們,乃有將雄蜂改名爲雄風之議,郝柏村總長於1984.6.20.以雲霖字第1122號令正式將雄蜂飛彈更名爲雄風飛彈),後韓光渭就成爲雄蜂飛彈研究案的策畫人。

正在中山院內研討攻艦飛彈發展方案的時候,控制組另外也提出了巡弋飛彈的構想,於是就把最初的雄蜂飛彈定名爲雄蜂一型飛彈,而巡弋型者稱爲雄蜂二型飛彈。而「雄蜂一型飛彈研製計劃」,於民60年(1971)7月,由蔣介石覈准正式實施。計劃主持人是火箭所副所長鄭毓珊,韓光渭則爲雄蜂導引控制系統主持人。

柏格曼教授對韓光渭所提「雄蜂飛彈」的性能規格(下文起改稱爲雄風)的擬議,是非常贊成的。他認爲國府除研製原子彈及投射原子彈的彈道飛彈外,戰術性的攻艦飛彈及防空飛彈,也是國府軍隊急切需要的項目,應該及早同時推動,以防範對岸共軍的蠢動。

柏氏亦主張,初期應從攻艦飛彈着手。因艦艇目標僅在平面上活動,亦即二維平面,艦艇航行的速度也慢,較易處理。飛機則不同,是活動在三維空間,速度起碼是艦艇的10倍以上,處理技術上比較複雜。柏教授的建議,合乎現實,也和唐君鉑的考慮不謀而合,就一直成爲中山院飛彈研製發展的原則方向。亦即,先發展攻艦飛彈,然後發展防空飛彈。

短中程彈道飛彈呢,蔣經國的興趣一直不大。說起來也是,中國人打中國人,不應該是努力的方向,求自保即是。而柏氏亦建議,雄風飛彈宜採十字型,即有四個中翼。因在飛行過程中較爲穩定,容易控制。

柏格曼基於對蔣介石的崇敬,及促進以色列與中華民國的友誼關係,他出面協調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 IAI),對臺出售天使飛彈。以色列當局終於同意出售一小批「天使飛彈」給國府海軍。蔣介石着令國府海軍,配合中山院辦理。國府海軍乃以「精實案」爲名,向以色列購買三套「天使飛彈」武器系統,先行安裝於「岳陽號」等三艘驅逐艦上。

中山院派執行長夏新中將(海軍)組團,會同海軍負責人員,一同赴以色列簽訂購買合同。1969年8月底,中科院及海軍人員簽約後返回臺灣,即赴日月潭涵碧樓向蔣介石簡報。是時正值金龍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勇奪冠軍之際,蔣氏和夫人宋美齡先行接見少棒隊全體隊職員,並攝影留念,以示嘉許。接着,蔣氏即一人接見中科院及海軍簽約團。

1994年中科院展示室陳列國軍雄風飛彈試驗過程與紀念彈頭(曹俊漢攝/中時報系檔案照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蔣介石年輕時,曾在當年十里洋場的上海灘玩過股票,早已見識過精明的猶太人。蔣介石靜聽簡報,未發一語,顯然神情愉悅。他知道在他治理下的這片中國土地,是他自民國16(1927)年黃埔軍校出道以來,最可切實掌握而又平穩的所在與歲月。多少年來橫亙在他內心國防獨立自主的企盼,眼見正要大步邁出去了,自然愉悅非凡。

簽約團簡報完畢正欲辭出之際,蔣介石突然用他的寧波官話問了一句:「收條收好了吧?」在場人員,一時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因中、以雙方,簽有厚厚的一冊契約書,並非收條。唐君鉑機警,馬上站起身來說道:「報告總統,收好了。」顯然,蔣氏年輕時的上海外灘經驗告訴他,和猶太人打交通,收條一定要收好。

唐君鉑旋即派控制組組長韓光渭,及雷達組專家許塏等人,代表國府海軍到以色列IAI駐廠監造「天使飛彈」。韓光渭、許塏等均出身海軍機械學校,韓光渭是美國海軍研究院博士。許塏畢業於新竹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後亦曾赴美深造。

國府的專家們一方面在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負責飛彈監造,一方面通盤瞭解「天使飛彈」系統結構與內部構造,瞭解該型飛彈的組裝、測試方法與試射步驟。那時正是中華民國爲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奮戰的時期,蔣老帥似乎早就預知終有一天會退出聯合國。

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終於被迫退出聯合國時,蔣氏發表了「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名言。中山院的「桃園計劃」和接踵而來的「雄風一型飛彈計劃」,正是這位永不屈服的老帥,他要預演的「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戲碼,藉爲臺灣軍民,樹立自強而不驚的典範。

這批專家從以色列回到臺灣中山院後,立刻根據天使飛彈的規格性能,重新設計並製造雄風一型飛彈。期使雄風一型飛彈的性能,和天使二型飛彈完全相同,俾使雄風一型飛彈在臺灣量產後,可以立即頂替天使二型飛彈。

但雄風內部使用的料件、配件,和天使所用者並不雷同。雄風的料件及配件,絕大部分都由臺灣當地生產,或由中山院所轄加工廠研製而成。這其中不僅包括製造,還包括原材料的研究開發在內。雄風飛彈,是臺灣中山院着手研製的第一個現代化武器系統。

從嚴格定義觀之,雄風一型飛彈堪稱是以色列天使二型飛彈的「山寨版」。但雄風一型飛彈武器系統的設計與製造,都是中山院的科技專家們,自力完成,其成功面世,對中山院甚至對整個臺灣工業水平來說,都有非凡的意義。

我們平時所說的某某飛彈,實際上是某某飛彈武器系統的簡稱。譬如所說雄風一型飛彈,是雄風一型飛彈武器系統的簡寫。

「雄風計劃」主持人韓光渭。(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爲什麼叫武器系統?表示那是一整套完整的東西。即以雄風一型飛彈武器系統言,該武器系統包含了:1.飛彈本身,2.發射架,3.雷達和戰術中心,及4.支援裝備包括各種測試儀具等4個部分。

再以飛彈本身言,又可概分爲4個部分,即1.彈頭(含炸藥及引信)、2.尋標器(相當於眼晴)、3.導引控制系統(相當於大腦及神經中樞)及4.火箭(動力來源相當於兩隻腳)。

這4個部分,除火箭本身比較上純屬機械製品外,其餘部分,電子都是主角。像彈頭中,並非只有炸藥,其中引信是極精密的電子組件,使飛彈擊中敵艦,穿透甲板數公尺而後爆炸,以造成敵艦最大損傷。故一般武器系統,在電子方面投入的經費,往往在70%以上。

由此,應可看到唐君鉑早年的睿智與遠見,他首先指定任命電子研究所的人員,從事中華民國第一代武器系統的研究發展。假如把武器系統的研究發展看作是辦一場盛大酒宴,那訂席人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餐廳負責人是唐君鉑。

中科院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則是經理、大廚、二廚及跑堂等工作人員。菜單是蔣氏父子點的或希望要的,唐氏負責轉達並督導進行。當唐君鉑的餐廳剛僅有門面而接下這一場盛大酒宴的時候,自需先擴充廚房、添購爐具、用具等(即實驗室及加工廠的增建或擴充)。還要派出人馬蒐羅所需食材、配料(即各種原材料、零件、組件的獲得)。

擺桌的場地也要準備停當(即飛彈試射場地),以候嘉賓蒞臨。假如某項特定食材譬如鬆阪牛肉,日本根本不賣,而這場宴席又非要不可時,那可能要特別設立一個專業農場,畜養一種類似鬆阪牛的牛來取代不可,這可不是簡單的事,而事實上這種事還真不少。

所以「雄風一型飛彈」,在蔣介石老帥親征的號令下,無論是中山院或國府海軍,都卯足全勁,賣力以赴。「雄風」計劃的推動,對國府海軍言,首先擺脫了美國武器供應的箝制,獲得了先進的攻艦利器。對中山院及整個國家而言,則使現代國防科技,得以在臺灣由生根、萌牙而至發展。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