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共邁出長征的第一步──未酬邦國中興之24(朱偉嶽)

毛澤東等與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的代表合影。新華社發(新華社)

民國21年(1932)5月《淞滬停戰協議》簽約後,國府遂重新開始籌備對紅軍的第四次圍剿,蔣介石又親自掛帥出征。國民革命軍首先將重點放在周邊較弱的鄂豫皖蘇區和湘鄂邊蘇區的進剿上,在成功地將兩地紅軍擊敗後,於民國22年(1933)2月起就逐步集中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進攻。

這第四次圍剿之時,共黨方面,原來在中央蘇區的領導人毛澤東,和國民黨的蔣介石一樣,也面臨了差不多的內部傾軋;在民國21年(1932)10月共黨的寧都會議上,毛澤東被解除軍權,毛氏乃託病隱居於閩西長汀。其時在江西的中央蘇區領導人變成民國22年(1933)1月7日剛剛從上海遷來,共產國際委派的博古(1907.6.24-1946.4.8,本名秦邦憲,字則民,博古爲化名,江蘇無錫人),但前線實際的指揮者還是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和政委周恩來。

博古主張堅守陣地,這一主張遭到當時中共福建省委代理書記和常委羅明(1901.12.?-1987.4.28.,原名羅善培,又名羅亦萍,廣東大埔人)的反對,上書直言中共中央局的決議乃「空洞說教」,博古讀後起草《中央局關於閩粵贛省委的決定》,指責以羅明爲主的「機會主義」爲羅明主義,隨後開展反羅明路線運動,許多紅軍基層和前線幹部都遭牽連撤職,包括張鼎丞、劉曉、鄧小平、毛澤覃、謝維俊、古柏等人。

然而前線的吃緊,使沒有軍事經驗的博古,完全仰賴朱德、周恩來等遊擊專家對付國軍,以至國府中路主剿部隊,差不多有3個師又被紅軍全殲;而正在此時,日本以熱河省地方官員表示歸附滿洲國爲由,與滿洲國僞軍進軍熱河,熱河省長湯玉麟不戰而逃;之後日軍進攻山海關以及長城各隘口,蔣介石不得已立即結束第四次圍剿返回南京,處理長城一線抗日戰爭事件,於是紅軍又獲得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

在民國22年(1933)5月31日,亦即國府結束第四次圍剿兩個月後,國府在攘外必先安內的邏輯下,和日寇關東軍簽訂了頗屈辱的《塘沽協議》。這個協議簽完後,國府在北方的軍事壓力解除了,蔣介石馬上在是年10月,亦即第四次圍剿失敗後的第七個月,集結100萬兵力(含50萬中央軍),對中央蘇區作第五次圍剿。

第五次圍剿自民國22年(1933)10月17日開始,到民國23年(1934)10月14日中共中央決定撤出中央蘇區時結束,歷時幾近一整年(363天)。國民政府軍隊經歷過四次紅軍的游擊戰術以後,也增強了應對經驗,決定採用優勢兵力,以碉堡持久戰的方式,和紅軍周旋。紅軍領導人博古則因第四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誤認爲國共雙方最後決戰的時機已經來臨。而且民國22年(1933)秋,共產國際派來軍事顧問李德支持中央蘇區,基於對共產國際洋和尚的全心信任,博古乃放手讓李德參與軍事決策;然而僅參與過歐洲戰場的李德,並不瞭解中國戰場尤其游擊戰的特點,和周恩來及紅軍將領如彭德懷等合作非常不順,將帥竟不和起來。而蔣介石則改採持久戰和堡壘戰方式,以戰術防守,戰略進攻爲方針,逐步攻佔中央蘇區所據各縣市。

正在此時,在民國21年(1932)一二八事變中,以驍勇善戰而聲名大噪的抗日軍隊第十九路軍,自國府和日寇簽訂《淞滬停戰協議》後,從上海調到福建的剿共戰場,總指揮蔣光鼐同時兼任福建省主席。但第十九路軍官兵中,不少是願意和日寇拚命,而不願意和中國的紅軍作戰,這種不穩狀態被蔣介石所悉後,曾派要員林森等前往安撫,但終究失敗。

第十九路軍蔡廷鍇、徐名鴻等將領乃以聯共、反蔣、抗日爲名,在前線與中共展開和談;民國22年(1933)10月中旬,十九路軍代表徐名鴻與紅軍代表潘漢年簽訂了《抗日反蔣初步協議》,雙方取得停火。至11月20日,「閩變」正式爆發,在福州的「第三黨」(指國民黨、共產黨以外的黨)舉行「中華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決議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更改國旗爲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同時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並推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及黃琪翔等爲政府委員。

1968年4月25日﹐著名抗日將領﹑愛國民主人士蔡廷鍇逝世,享年76歲。他曾任第十九軍軍長兼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進攻上海時,率十九路軍進行抗戰。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員。1935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大同盟,爲負責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國軍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在兩廣指揮對日作戰。歷任大陸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這是1964年7月14日蔡廷鍇在北京慶祝解放軍第三次擊落美製U2飛機勝利大會上講話。(圖:新華社)

之後即與江西中央蘇區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簽署協定,停止軍事對抗和開始經濟合作。22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佈成立,以李濟深爲政府主席,陳友仁爲外交部長,改年號爲中華共和國元年。24日,成立生產人民黨爲執政黨。但是在福建因「閩變」而成立的人民革命政府,不僅未能得到國民黨內其他勢力的支持,連當時由共產國際派掌權的共黨中央也不認同,在這情況下,蔣介石在民國23年(1934)1月調8個師的陸軍進入福建,並令空軍和海軍配合攻擊。

十九路軍迅速潰散,1月21日,十九路軍餘部通電擁護中央,「閩變」前後不足兩個月而正式落幕。十九路軍餘部改編入剿共部隊中,和其他各路國軍繼續攻擊中央蘇區紅軍。

民國23年(1934)4月27日,中央蘇區重要據點廣昌失守,至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剩下瑞金附近等狹小地區;到10月7日,中共軍委下令紅軍各部隊從現有陣地上迅速撤出,把陣地移交給地方武裝,然後轉移到指定地點集結。14日中共中央下令各軍及直屬機關人員共8.6萬餘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及江西瑞金、興國等地開往江西於都縣集結,邁出了長征的第一步,開始了震鑠古今的25000里長徵;實際上也是逃跑或轉移陣地,和民國38年(1949)的國軍轉進臺灣一樣的性質啦。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