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第一位留美的華人──未酬邦國中興之65(朱偉嶽)

容閎

公元1847(道光27)年,負責馬禮遜紀念學校的美國籍勃朗牧師,因健康不佳理由返回美國,離開時徵詢學生願否隨他赴美求學,同學中3位即容閎(公元1828~1912,道光8 ~民國元年)、黃寬(公元1829~1878,道光9~光緒4年)及黃勝(公元1827~1902,道光7~光緒28年)3人舉手表示願意,經家庭簽結同意書後,就隨同勃朗牧師,在公元1847年(道光27)到了美國,這是華夏中國,最早出國的3位好漢;請注意,這是中山先生在公元1866年(同治5)出生前19年的事。

勃朗牧師安排他們3人,到麻州的孟鬆學校就讀。學習期間,黃勝中途因病無法繼續,先行離美返回香港發展,因爲黃勝會說英語了,乃成爲香港首位獲政府認可的華人陪審員。公元1870(同治9)年,黃勝參與創立東華醫院,後曾協助清廷率領第二批學童出洋留學美國。

公元1883(光緒9)年12月,黃勝被委任爲香港首位華人太平紳士。黃勝亦從商,在香港買賣土地致富,是香港早期知名華商。其公子黃詠商(公元1856~1897,咸豐6~光緒23),較中山先生長10歲,因其父黃勝與大律師何啓(公元1859.3.21~1914.7.21.,咸豐9~民3)熟稔,且何啓亦西醫出身,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就學時曾師從何啓受教,故於公元1895(光緒21)年初,黃詠商經何啓介紹,結識了要推翻滿清時年29歲的中山先生,旋即參加興中會活動。

該年2月,興中會總機關,就在黃詠商居住的「幹亨行」中成立,黃詠商以行動掩護革命運動。同年(公元1895,光緒21),孫中山、楊衢雲策劃廣州起義時,黃詠商變賣位於香港蘇杭街的祖產洋樓一幢,得款8000元,全部捐獻興中會作爲革命軍費。是役,是中山先生的第一次革命起義,因事機泄漏失敗,青天白日旗幟的設計者陸皓東被捕犧牲。起義失敗後黃詠商避居澳門,數年後病逝。黃詠商這個名字是不是很有意思,似在表達黃勝先生這一輩的年輕平民百姓,詠贊商業,雖不見其理論,但「詠商」2字,足以概見其時平民百姓們的主張,就是中華民族要商業化。

第二位的黃寬先生,在公元1849(道光29)年於麻州的孟鬆學校畢業後,前往英國蘇格蘭入愛丁堡大學修習醫學。公元1855(咸豐5)年本科畢業,在醫院實習兩年,繼續研修病毒學和解剖學,於公元1857(咸豐7)年獲醫學博士學位,黃寬是第一位留學英國大學華人,也是中國的第一個西醫醫生。黃寬於公元1857(咸豐7)年回國後,一直在香港或廣州等地行醫,開設醫館,承擔教學任務,教授解剖學、生理學以及外科醫學,爲國家培養了許多第一代西醫人才。公元1878(光緒4)年10月12日逝於香港。

這3位最早的出洋留學生中,僅容閎一人在美國了;也在麻州之孟鬆預備學校就讀,公元1850(道光30)年畢業後,考入耶魯學院(現耶魯大學),是第一位在美國及耶魯大學就讀的華人。公元1852(咸豐2)年,容閎入籍美國,並於公元1854(咸豐4)年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回國。

學成歸國後,曾從事實業救國之路,其時太平天國運動(公元1850~1864,道光30~同治3) ,正在半邊華夏土地上熱烈開展,故容閎曾進入南京,與太平天國的洪仁玕會面,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國的「治國七策」,天王洪秀全則授予容閎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

或許容閎已看見這項運動不可爲之處,拒絕賜封后離開南京。他後來先後在廣州、香港、上海等洋人或涉洋單位工作,最後協助上海寶順洋行經營絲茶生意及自營商業,終覺和返國報效的志向有違,乃投入清末名臣們師夷制夷的自強運動中,並承曾國藩之邀而入幕府,公元1863年(同治2)10月,容閎向曾國藩進言:

「中國今日欲建設機器廠,必以先立普通基礎爲主。不宜專以供特別之應用。所謂立普通基礎者,無他,即由此廠可造出種種分廠,更由分廠以專造各種特別之機械。簡言之,即此廠當有製造機器之機器,以立一切製造廠之基礎也。」

言之成理,曾國藩乃派容閎往美國購買機器,建成江南製造局。但一個江南製造局可不是個小單位,請問僅一個懂英文的容閎,多麼需要能協助他,不僅懂英文,還能懂工程的助手,容閎乃興起幼童留美,培育建國人才的計劃,最後經曾國藩及李鴻章呈報朝廷獲准進行。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