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關鍵詞揭開熱情"非洲"的旅行迷思

內羅畢、坎帕拉、達累斯薩拉姆爲代表的新興時尚都會,正在崛起,它們是非洲現代化和商業繁華程度與日俱增的明證。橫跨非洲五國,在博茨瓦納、安哥拉、納米比亞贊比亞津巴布韋邊境上建立起來的卡沙跨界自然保護區,不僅是全球面積最大自然保護區,且是國際上最受矚目的生態及可持續旅遊發展樣本。還有,贊比亞、納米比亞、莫桑比克馬拉維等小衆遊獵目的地,留尼汪、巴扎魯特羣島等冷門海洋度假勝地,以及開放旅遊資源時間不長的馬達加斯加,都爲了我們理解這片古老、狂野的大陸提供了新的契機。

藉着這篇文章,我們想談談在非洲旅行的現實——未必髒亂窮差,也未必熱得將人烤化,更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別想着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電影《血鑽》裡的血腥場面,如果有機會花一個星期時間在內羅畢自駕,沿着開普敦海岸線潛水,你將會發現自己肉眼所見的非洲,比99%的媒體報道要有趣、複雜、美麗得多。

準備好打碎刻板印象,從自我囚禁的象牙塔裡跳下來吧。

馬達加斯加擁有全球5%的動植物種類,其中80%乃特有種,比如狐猴。王小樹 圖

迷思之一:非洲是南非,非洲是肯尼亞……非洲是某個國家

如果有人認爲去非洲就是去南非或者肯尼亞,去非洲旅行就是爲了看野生動物,那麼大概率他一定也沒聽說過“中國太熱了,我要回非洲避暑”這個段子。當然,我只是開個玩笑。

要知道,我們談論的是擁有54個獨立國家、10億人口、超過2千種地方語言,面積爲全球第二大的大陸,同樣也是古老文明的發源地——我們的祖先都來自非洲,怎麼樣,聽起來挺酷吧。

從殖民時代至今,“多樣化”始終是解讀非洲最恰如其分的字眼。54個國家不僅自然氣候條件各異,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在“東非小巴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七月初最冷的時候,人人裹着羽絨服出街,回家要蓋羽絨被,絕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地獄熔爐。

以前,肯尼亞和南非在面向國際旅行者宣傳時,使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開化的旅行目的地”之類措辭,可能有欠妥當。這讓不少人下意識採用單一維度看待非洲,並誤以爲上述兩個國家是非洲唯二值得造訪的目的地,從而忽略了其他擁有豐富自然資源與多彩的文化傳統的國家,就像人們會不自覺地遺忘非洲大陸上既有冰川、沙漠,也有青翠的草原和茂密的熱帶雨林的事實一樣。

迷思之二:非洲很熱?

熱,並不能成爲戶外運動愛好者釋放熱情的阻礙——在撒哈拉沙漠跑馬拉松、騎行,在埃塞爾比亞岩漿湖自駕、攀登爾塔阿雷火山,都是極富吸引力的旅行項目

事實是,非洲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熱,對於非洲人民來說,非洲的熱,有個樹蔭就不算是個事兒。反觀中國的情況就不同了——今年6月底,在真正意義上的酷暑尚未襲來之際,湖北宜昌街頭一位非洲留學生熱昏了過去,醒來後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剛果從沒那麼熱!”

在幅員遼闊的非洲大陸旅行,想要避開嚴酷的氣候,有很多選擇。北非和南非都有寒冷的冬季,萊索托有滑雪場,乞力馬扎羅山冷起來會爆發雪災,即便是身處熱帶的中非,每年季風季節裡也有白天溫暖、夜間涼爽、的好天氣。通常來講,選擇在特定目的地的旅遊旺季前後時間出行很是穩妥。

肯尼亞,日落時分的安波塞利國家公園莊方

迷思之三:危險?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提問者對於危險的認知是怎樣的。來自上海,跟來自紐約的旅行者,對如上問題的回覆理應不同。喜歡以騎着自行車探索非洲的旅遊博主大衛·莫澤(David Mozer)曾說自己“從世界上暴力程度最高的國家,來到了最溫和、最好客的國家”。他的話可以讓那些覺得非洲很危險的旅行者吃顆定心丸啦。

儘管我們看過不少關於約翰內斯堡街頭搶劫案件的新聞報道,但無論如何,南非的犯罪率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誇張。審慎的旅行者或可考慮在下列目的地中加以選擇:博茨瓦納、納米比亞、馬拉維和加納,是非洲大陸上社會秩序最穩定、治安最良好的幾個國家之一;摩洛哥、肯尼亞、坦桑尼亞作爲老牌旅遊目的地的好口碑,也是多年積攢下來的。

非洲人普遍善良、友好,同樣是事實。來到農村地區,旅行者可能會感嘆於當地人友好熱情得簡直能讓人把心融化掉。或許是因爲支援社區建設的工作者多爲外國人緣故,當地人都很樂意與遊客攀談,給予幫助。

迷思之四:貧窮?

“新非洲”與大多數人的想像差距不小。如果有旅行者發現自己的認知比實際情況落後了數十年,沒有必要爲此感到詫異。近十年來,非洲各國發展迅猛,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坦桑尼亞的首都達累斯薩拉姆,都讓人感覺到非洲現代化和商業繁華的一面,各國首都市內有不少外形設計現代且裝飾漂亮的大樓,市內馬路上私人小汽車很多,市容也不差。

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就更不用說了。看照片的朋友每次都發出驚訝的疑問:這是在非洲嗎 ? 不過非洲人的貧窮在農村卻是隨處可見,他們大多居住在簡陋的非洲式草棚之中,生活十分簡單。

有必要提及一點,非洲有11個人均GDP比中國高的國家,依次爲塞舌爾、毛里求斯、加蓬、博茨瓦納、南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納米比亞、埃及、摩洛哥、利比亞。從人均GDP高可順理成章的推斷當地物價指數也不低。旅行成本掂量着酌情加一下吧。

迷思之四:髒亂差?

毛里求斯作爲非洲第二富國,有“非洲瑞士”之稱,首都路易港的乾淨程度堪比歐洲很多城市。即使在絕大多數開放旅遊資源的非洲國家,衛生條件都比人們想象的要好。城市裡的乞討者較少,街道整潔乾淨,綠化也做的不錯。?

莫桑比克,不染纖塵尼薩湖,驚人的生物多樣性使之成爲地球上最具有物種重要性的水體之一。丹尼爾 圖

迷思之五:病毒肆虐?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時,同一時期前往坦桑尼亞、肯尼亞、南非和博茨瓦納等獵遊勝地的遊客人數直線下降,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要知道,埃博拉病毒也曾造訪過達拉斯、亞特蘭大、馬德里,卻曾不對前往上述目的地、目的地所在國家甚至領國的旅行者造成任何困擾。而遠在幾內亞灣7千公里外的肯尼亞,1萬公里外的南非,即便很早就針對埃博拉疫情爆發區發佈旅行禁令,還是一樣躺槍。只能說,在普通遊客的潛意識裡,非洲真的是一個“國家”。

在出發前往非洲之前,旅行者最好查閱與目的地相關的衛生防疫信息,大使館官網會列明需要接種疫苗或建議攜帶的藥物清單。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破傷風、小兒麻痹症、麻疹、黃熱病在非洲較爲常見,不過,在旅行途中感染上述疾病的機率實際上很小,反而,最居威脅性的傳染病是惡性瘧原蟲引發的瘧疾,旅行者在必要時應使用氯喹、周效磺胺等抗瘧疾藥物。除此之外,對付瘧疾還可以採取一些預防措施:晚上穿長袖、長褲、鞋子、襪子,避免大塊皮膚裸露;在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裡露營,選擇睡在蚊帳下;使用驅蟲劑

旅行途中因環境變化、溫差導致感冒,食用生水或未清洗的水果導致短期腹瀉,過度接觸日光被紫外線曬傷,這是幾個最需要注意規避的健康細節。

迷思之六:水能喝嗎?

非洲的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很低,這是由非洲整體工業化程度較低且傳統的農耕方式幾乎不使用化學肥料決定的。在世界衛生組織,瑞典、芬蘭、挪威、加拿大、美國等援助項目的幫助下,非洲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突飛猛進,自來水也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迷思之七:吃得好嗎?

非洲菜調味主要依賴醬汁,主食多爲大米、玉米、芋頭、土豆之類碳水化合物,配菜常見的有豬肉、牛肉、雞肉、魚肉或蔬菜,以煮或炒的方式進行烹飪。這意味着非洲菜比很多中國城市人口的日常飲食還要健康清爽些。特別推薦塞內加爾菜、斯瓦希里菜、烏干達菜、突尼斯菜、利比里亞菜、埃塞俄比亞菜和加納菜。

比起街頭小髒館,更值得嘗試的是街頭巷尾無處不在的水果攤和果汁吧。旅行期間吃好睡好,加上適當的步行與體力消耗,我可以保證你從非洲回來的時候,比去之前更健康。

精緻的法式海鮮是標準酒店餐

迷思之八:洗澡難?

如果你選擇自駕、騎行、露營、船宿,或戶外運動爲主導的旅行方式,旅途中可能很難有機會洗到一個像模像樣的澡。多數非洲人在洗澡這件事上是非常勤快的,一日兩洗是普遍現象,如果遇到民宿主人、友善的本地人邀請你來家裡吃飯甚至洗澡,請不必大驚小怪——他們把提供洗澡水視做好客的表現。

迷思之九:交通不便?

公路鐵路、區域航空、港口、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是中非合作的重頭戲。連接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的亞吉鐵路,亞的斯亞貝巴的城市輕軌,肯尼亞獨立以來最大的基建項目蒙內鐵路,外號“夢想公路”的剛果一號公路,既彌補了非洲國家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也提供了就業空間,讓越來越多非洲人的生活和人生軌跡因中國企業的建設變得更好。

在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未來3年的中非合作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向進一步明確。基礎設施建設在對接發展戰略、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的作用與價值也被一再重申。以蒙內鐵路爲例,根據規劃,這是東非鐵路網建設的第一步,未來鐵路將延伸到烏干達、布隆迪,將整個東非連接起來,推動整個東非地區的互聯互通。

在非洲大陸旅行,乘坐火車或高鐵進行城際穿越早就不是問題,只不過,前往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交通仍多有不便,往往需要包車。需要打預防針的是,非洲本地司機不少都有危險駕駛習慣,車速不加控制,而糟糕的剎車、避震器前燈等零配件故障或保養失當,則會讓交通風險雪上加霜。另外,非洲交通事故率高,交通流量較大的道路空氣質量差,交通堵塞嚴重,也是不爭的事實。

迷思之十:除了動物與自然風光,沒什麼可看?

別忘了非洲是現代人類的搖籃。且不說埃及的金子塔,埃塞俄比亞的拉利貝拉、馬裡的廷巴克圖、菲斯古城、南非桑布須曼人的巖畫、津巴布韋的石城,還有整個島嶼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莫桑比克,都是值回票價的人文景觀 。

從Bab Zwiyla城牆眺望開羅老城。樂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