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大老蘇懷仁:臺灣搞生技,還不是個「咖」

文/蔡靚

正當臺灣面板半導體、手機業者,被韓國三星「打趴」了一大票後,七月底,韓國開心宣佈研發出單株抗體類的生技學名藥,讓發展生技多年的臺灣,儼然又被甩了一耳光。臺灣雖專利數表現尚可,卻無法將專利化爲產品,至今沒有發展出能行銷全球新藥。Si2C執行長懷仁直言,「到現在,臺灣還沒被國際生技界承認是個『咖(player)』!」七月底,生技界同時發生了兩件大事:全球第一個單株抗體生技學名藥(仿製專利保護到期的生技藥品),由韓國業者Celltrion拔得頭籌西方國家第一個基因療法藥品,由荷蘭公司uniQure取得歐盟認證。背後代表的,是小國生技勢力的崛起,卻也敲響臺灣生技發展進度嚴重落後的警鐘

中研院院長翁啓惠今年三月一席警告臺灣生技產業發展已落後韓國的談話言猶在耳,韓國生技公司Celltrion上月底宣佈,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生技學名藥Remsima,已通過韓國食品藥物管理局(KFDA)的審查。該藥是仿製全球第三大暢銷生技藥品──去年銷售金額達六十多億美元、由嬌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出品的Remicade。

全球最暢銷的十大生技藥品(非小分子化學合成藥)中,有高達五項爲單株抗體類,商機最大,Remicade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全球已上市生技學名藥(biosimilar,非一般化學學名藥)主要是生長激素紅血球生成素等基因重組蛋白質藥物,這次在單株抗體藥品取得突破,讓韓國生技產業士氣大振

同期間,歐盟通過用於治療罕見疾病「脂蛋白脂?缺乏症(LPLD)」的孤兒藥Glybera,解決無法代謝脂肪患者無藥可醫的困境。這是基因療法發展多年來,第一個獲西方國家覈准上市藥品,而發明此藥的阿姆斯特丹AMT公司(今年併入荷商uniQure公司),讓多年來重點發展生技產業的荷蘭,終於有了代表作。

在此同時,成功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商藥廠進駐的新加坡政府,於七月底公佈上半年製造業生產表現,雖然也面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壓力,上半年製造業產出仍小幅成長一.八%。其中生技醫療業產出成長高達二二%,如果扣除生技醫療,製造業將衰退二.二%。換句話說,在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否「保二」還是未知數時,新加坡卻靠着生技醫療業,成功穩住了經濟成長率。

反觀臺灣生技政策正面臨十字路口。行政院推動了兩年的鑽石行動方案,卻因行政效率不彰宣告破局,從美國請回臺的兩位生技專家中,張有德的TMF生技創投受政治干擾募資失敗,蘇懷仁籌組的臺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則將在十一月決定是否解散。研發能量充足的臺灣生技業,難道就只能看着發展機會白白流失嗎?馬政府號稱拚經濟在行,到底哪裡行?

打開全球生技專利排名,臺灣其實不算差。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統計,全球去年獲得美國專利局核可的生技專利達一萬件,生技研發能量最強的美國佔六千多件,其次是日、德、加、英、法等醫藥大國。積極發展醫藥產業的新興勢力中,韓國一九五件、荷蘭一六六件,臺灣也有一○五件。不過,若與五年前的核準件數相比,荷蘭成長一.三五倍,韓國成長六五%,臺灣卻只成長三三%,低於全球平均成長率三九%,顯見五年來發展速度已開始延滯。

而且,臺灣雖專利數表現尚可,卻無法將專利化爲產品,至今沒有發展出能行銷全球的新藥。「到現在,臺灣還沒被國際生技界承認是個『咖(player)』!」Si2C執行長蘇懷仁直言。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根源就在於生技產業是高資本密集、高法規連動的產業,政府政策的重要性比其他產業影響更大。「新藥研發沒有幾千萬美元是做不出來的!」中裕新藥執行長張念原說,臺灣沒有大藥廠,生技投資回收期長,一般投資人不耐久候,小公司如果沒有政府資金支持,根本無法走下去,「一定要政府出資出面整合資源!」

更多完整內容,請見第405期《財訊雙週刊》>>>更多《財訊雙週刊》精彩內容在ETtoday新聞雲雜誌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