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親友做保險狂推銷 買什麼險種可做人情又能自保?

▲財經專家施升輝近日出書。(圖/翻攝自施升輝臉書)

文/施升輝

近來我每次演講,總是以「理財就是投資嗎?」做開場。理財是爲了「管理財產」,不一定要「賺錢」,但至少要達到「保值」的功能,而投資就是爲了「賺錢」。以此標準來看,前述三大退休條件中,保險房子是「保值」,拿錢買股票則是「投資」。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幾乎所有的壽險顧問在向你銷售保單時,是不是都將訴求放在「投資」上面?

三十年前,我可以每年繳兩萬五千元,就能在二十年繳費期間,得到三百萬的理賠,正好讓我老婆可以繳清房貸。二十年後不用再繳,但還能有一百五十萬的理賠。

但是,近年來全世界央行不斷降息或印鈔票來挽救經濟,導致壽險業要靠龐大利差來提供高額理賠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壽險顧問都在賣投資型保單,讓你自己挑基金,自己來提高理賠金額。我常懷疑,這樣做不是跟自己拿錢去買基金一樣嗎?結果買投資型保單還要被壽險公司賺一手啊!

投資型保單對投保人太麻煩了,那就來賣儲蓄險,給你比銀行定存好一點點的利息,再披上保險的包裝,這樣至少簡單明瞭些。爲了讓投保人安心買醫療險,只要不理賠,最後還會全額還本給你。試問幾十年後,通貨膨脹會讓同樣的金額可以支應同樣的生活水準嗎?

請把「投資」、「儲蓄」、「還本」的成分都拿掉,你要支出的保費就會低很多,把省下來的錢用我後面介紹的投資方法,一定勝過保險公司可以提供給你的報酬率。換句話說,我建議買的都是「消費險」,只要不生病、不出意外,保費就化爲烏有。請問,有人希望靠保險賺錢嗎?應該沒有吧!就算有,很可能其中有惡意的成分在。當然,年紀越輕投保,保費當然越便宜。

此外,不要認爲理賠越多越好。以醫療險爲例,一天病房補助一千元,當然比一天三千元需要支付的保費便宜得多。你有需要住最高等級的病房嗎?還是難道你希望多賺一些理賠金額嗎?我的建議是各項險種都要有,但都去買最基本的理賠就好。既然你希望保費最後都浪費掉,你當然要找最便宜的保費,不是嗎?

有些小型壽險公司可能會用低保費和高理賠來吸引你,但千萬別受誘惑。儘管之前有些保險公司倒閉,政府都用納稅人血汗錢來保障保戶權益,但你又何必給自己添麻煩?我認爲,買保險要買得廣,但不用買得深,也就是說,各種險都要買,但都買最必要的。例如,我當年投保三百萬壽險,就是因爲房貸只剩三百萬。如果沒有特定的目標,就買最便宜的。

▲保險到底該怎麼買?(圖/達志示意圖

是否要設定每年保費佔收入的比例呢?我認爲「絕對金額」比「相對比例」更重要。當你收入較少時,該買的必要保險仍不能少,如此一來,保費佔收入的比例必然偏高,此時你也只好犧牲一些可以投資股票的額度。當你收入較多時,若先設定保費佔收入的比例,或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保費支出,也相對減少了投資股票獲利的機會。

萬一發生非常嚴重的疾病或意外,因爲當初保費低,導致理賠金額太少,完全不足以支應往後的生活開銷,怎麼辦?擁有自己的房子,就會成爲你最後的保命符。

如何選保險公司呢?其實也不必花精力評估,只要經營夠久、規模夠大、知名度也夠高,就可以了。屈指算來,大概五隻指頭就數完了。國外保險公司優於國內的嗎?我並不認同,或許全球規模更大,專業能力更佳,但動不動就撤出臺灣市場,轉賣他人,雖然原有權益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因爲人員異動難免,對服務品質必然有所傷害。

最後,儘量向資深保險從業人員買保單。如果你的壽險顧問剛入行,或是親戚朋友拜託你買,結果很快都離職了,後續的服務就會多少受到影響,在你最脆弱的時候,心情會更沮喪。保險安排妥當後,退休或失業後的股票投資當然就能更穩健保守。

●作者施升輝,知名理財專家,他的角色,從臺大畢業生雜誌行銷企劃證券公司承銷部主管、中年失業男,再轉換到暢銷作家,第一本書《只買一支股,勝過18%》名列2013年博客網路書店年度暢銷書總榜第68位,自此打響名號。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一書。

博客來|TAZZE|誠品金石堂 好評發售中!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