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歐協定成敗攸關全球化發展
旺報社評
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在內政及外交上暴走,但北京不隨之起舞,反而穩步與東亞周邊國家及歐盟共建區域多邊自貿體制,希望緩解川普「脫鉤中國」戰略對大陸造成的負面影響,並能在拜登新政府就任後的中美博奕大局中,立於不敗之地。
川普利用任期最後階段擴大對大陸制裁,不僅禁止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等8款應用軟體在美國進行交易,更臚列華爲、海康威視、中國移動、小米、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及中國商飛集團等共44家與解放軍關聯的大陸企業,禁止美國投資人交易及持有清單中的陸企股票。川普意在限縮繼任總統拜登對陸政策的轉圜餘地,使其「脫鉤中國」的佈局奏效。
其實,川普對陸的經貿「脫鉤」及戰略「圍堵」雖使陸美關係陷入谷底,但似乎無損北京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誠然,歐盟、日本及東協(ASEAN)與美國類似,皆存在對大陸的批評,但這些國家在「交往」或「圍堵」大陸的戰略選擇上異於美國。川普的「美國第一」政策,讓美國與其盟國間的利益分殊更嚴重,「中歐投資協定」底定代表德、法爲首的歐盟在對陸政策上與美國分道揚鑣,有別於美國的對抗性操作,歐盟及日本仍對大陸抱持開放及接觸的務實態度。
「脫鉤中國」將導致全球供應鏈分化爲「中國」及「非中國」,助勢「逆全球化」,對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經濟無疑雪上加霜。世界貿易組織(WTO)預估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萎縮9%之多,此爲2008年金融風暴後,國際貿易再遭重創,而全球GDP亦將隨之衰退4.2%。
美國圍堵大陸面臨困難
新冠疫情雖突出全球化下的供應鏈及產業聚落的未盡合理之處,亦使新舊秩序交替下的大國矛盾尖銳化,但不意味倒轉歷史進程,重拾本國優先的保護主義爲正確解方。新冠疫情與「川普主義」共伴,逆襲全球化,「脫鉤中國」之議無助各國經濟恢復榮景,徒令中美關係步入不可逆轉,重演「修昔底德陷阱」悲劇。20世紀前期的戰爭歷史殷鑑不遠,當下各國須亟思趨吉避凶。
綜觀2021年,全球將在克服新冠及復甦經濟上兩面作戰,難度不小。其間大陸的角色至爲關鍵。世界銀行分析指出,因2020年全球GDP萎縮,使大陸在全球GDP的佔比提升至14.5%,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成長國家,預估今年將成長7.9%,仍將優於美國的3.5%、歐洲3.6%及日本的2.5%。
大陸強勁的經濟復甦能力,有助於鞏固大陸在全球經濟中的領頭羊地位,美國及歐盟企業更願意聚焦在大陸市場的潛力,而拒絕與中國脫鉤。新冠疫情不僅未重創大陸經濟,反而讓大陸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竄升,使全球更依賴大陸。
誠如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所言「全球化仍在演化,而非退化」,但疫情促發了全球化的重組,企業構思全球策略時,「風險」將較「效率」更形重要。未來,大陸作爲世界工廠的角色或將有所調整,企業的全球佈局將朝向供應鏈的分散,但多元化的供應鏈並非「脫鉤中國」,而是結合各國能力與知識,共建全球化的政經治理機制。
後川普時代的美國須思考「圍堵」或「脫鉤」大陸是「現實」還是「理想」,能否在國際社會中獲得共鳴?《紐約時報》評論坦言,大陸已搶佔外交先機,美國圍堵大陸面臨困難。其實,全球化下的外交應摒棄對抗思維,大國間的競爭或許是「命定」,但競爭不見得是壞事,非對抗性的競爭可以創造全人類更大的福祉,使國際政治更爲合理化。
扭轉逆全球化的試金石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評論「中歐投資協定」時表示,大陸與歐盟爲「全面戰略伙伴,不是制度性對手」,陸、歐共同倡議的多邊主義,應是致力於各國團結合作,而非「服務於集團政治」,應當超越不同體制的差異,不以意識型態畫線。
2020年大陸成爲歐盟最大貿易伙伴,中歐「脫鉤」不具現實性,相互開放是避免從「競爭」走向「對抗」最有效方法。而「中歐投資協定」的成敗,將是陸、歐能否「和而不同」攜手維護多邊主義,扭轉「逆全球化」的試金石,亦將左右陸、美后續的貿易談判。大陸若能認真履行對歐盟的承諾,亦將有利於中美貿易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