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親美反中 別拉企業下水

(圖/路透

臺積創辦人張忠謀果然料事如神,中美科技戰開打不久,就預言「世界不安靜,臺積電將變成地緣策略家必爭之地」,臺積電赴美投資設廠的消息,雖不令人意外,卻仍引起國內外高度關切,畢竟這不是單純的企業投資案,而是涉及美中科技戰與美中臺三邊地緣政治關係的事件。

華爾街日報》先披露川普政府與臺積電洽商赴美投資設廠,接着彭博財經跟進,但臺積電迴應「還在評估,尚未拍板定案」。週末前卻很快宣佈計劃赴美投資一座5奈米制程技術的12吋晶圓廠,地點落腳在亞利桑那州全部投資金額120億美元(約3600億臺幣)、月產能2萬片晶圓,預計明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

臺積電赴美投資,能讓全球主要媒體關切,除了臺積電爲半導體與晶圓代工領導廠商外,更重要的是本案牽涉到中美角力貿易戰、科技戰。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以「實體清單」方式,禁止美國、甚至國外企業供貨大陸電信龍頭華爲時,外界就對臺積電是否會繼續供貨給華爲高度關切,甚至傳出美方直接要求禁止臺積電出貨華爲的說法,因爲如果臺積電也對華斷貨,其殺傷力將數倍於其他廠商斷貨。

企業面臨中美選邊壓力

臺積電最後雖然在未違反美方規定下維持對華爲供貨,但臺積電的角色已廣受矚目。同時美方也檢討認爲在幾乎所有高科技武器都使用各種晶片情況下,美國未能掌握涉及國家安全的晶片製造,將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傳出美方開始遊說、甚至施壓要臺積電赴美設廠。

臺積電赴美投資,當然不是純粹的經濟決策。去年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科技專家撰寫的國家安全報告曾提到,臺灣、大陸和南韓已成爲美國數位經濟的三大倚賴,臺灣在科技生產製造上的強項,代表美國的失敗,美國需要強化產業政策,以應對這一局面。臺積電領先全球的半導體制造能力,成爲美國心頭之患。

臺積電「必須」接受美方要求赴美投資,原因非常明確: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幾乎都來自美國,客戶亦以美商居半,加上美國霸權的「長臂管轄權」,臺積電不得不從。

但此可以看出,隨着中美爭端升高,美方對掌握科技供應鏈的慾望與需要也不斷增加,臺灣在科技領域中,以生產與製造打下一片天,這正是美國所缺少的部分。

可以預見,在中美爭霸格局不變,貿易戰與科技戰持續進行,臺灣科技企業面臨的壓力將越來越大,美國的手段也可能越來越霸道,壓力來源一個是對重要供應鏈要求赴美設廠,另一個則是在中美兩方選邊的壓力,而後者對企業尤其「致命」。

對企業而言,最簡單與實在的硬道理是「生意」。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也擁有最大的進口市場,但大陸的內需市場與進口市場規模縱然略遜美國一籌,但同樣龐大,對臺灣廠商而言,因爲地利、文化、語言等多重因素,經營大陸市場成功機會遠高於美國市場

大陸早已從早年的「全球工廠」進化爲「全球市場」,包括汽車、半導體、液晶電視、智慧手機、電腦、各種奢侈品等等,幾乎想得出的產品,大陸都已成爲全球最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仍持續快速成長。

政府應與企業站在一起

大陸是臺灣主要出口市場,佔比高達4成,美國佔比只有1成多。對大陸的出口不少是半成品機具設備等,這是典型的「投資帶動出口」,臺商在大陸投資設廠的同時,帶動了對臺灣產品的需求。

無論從目前現實的市場規模,或是展望未來成長性,甚至納入臺灣企業競爭力考量,大陸絕對是臺灣必須掌握的生產基地與產品市場,絕對不能放棄。

對臺灣與企業而言,上策當然是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同時與兩方維持良好經貿關係,根據其個別需求供貨;中策是企業根據其不同利基選一最佳市場;下策就是不論是否有比較利益,全部倒向特定一方。臺積電的作法是維持左右逢源,其方式與經驗可供其他企業參考。

蔡政府的「親美反中」立場明確,在政治、外交、國防上全面傾向美國,已無回頭路;但在經貿領域,基於企業競爭力與經濟利益考量,一定要維持中立,不可選邊,更不可對企業施壓,甚至政府應反過頭來與企業站在一起,抗拒外國政府的壓力,千萬不要「反中」反到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