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技術交易所聯合多方發佈《2020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究報告》

(原標題:上海技術交易所聯合多方發佈《2020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究報告》)

11月18日,第三屆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在滬隆重開幕。開幕式上,由上海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上海技術交易所、科睿唯安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中心聯合開展研究的《2020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究報告》正式發佈。上海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所長楊耀武、上海技術交易所副總裁徐榮、科睿唯安中國區學術研究事業部總經理郭利等領導出席發佈儀式

發佈儀式現場

《報告》是繼2019年首次發佈後的再度聯合研究成果。《2019年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究報告》取得了較好地社會反響,獲得了學習強國APP、文匯報、科技日報、人民網、光明網、上海科技、上觀新聞等近40餘家媒體的新聞刊發與轉載;也獲得了多家入選機構的認可,對報告內容進行了引用和單位新聞報道。

今年的《報告》是基於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戰略部署,通過對長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整體情況的系統梳理,通過對其創新產出—專利情況的深入分析,旨在發現創新實力較強的機構,並通過從發明數量、發明質量影響力協同創新、國際化五個維度,開展深度分析,探究這些機構對戰略新興產業特別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的支撐作用。研究聚力打造成爲“公共產品特徵+創新策源特色+聯合研究特點”的年度數據報告,幫助政府、行業、單位和個人更好地瞭解長三角區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創新產出的現狀特點,更好地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更好地服務產業界找到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科技成果。

上海技術交易所基於其在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對《報告》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使其更清晰、實際地反映機構的區域創新能力,更好地促進長三角區域創新戰略規劃落實落地。

報告課題組認爲,創新發展呼喚主體建設。主體立則創新立,主體強則創新強。科技自立自強,根本在於打造世界一流創新機構,關鍵在於創新機構主體建設。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創新機構主體建設至關重要。區域協同創新,必須重視創新主位缺位、優勢特色缺乏、能力影響缺失、資源配置分散等現象和問題。主體建設將帶來機構改革的新躍升,也將帶來創新發展的新跨越。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長三角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要探索走出一條從數量型-質量型-影響力-一體化-全球化的發展道路。中國科技創新主體建設知方位、明方向、有方法,要有評價座標系和晴雨表,也要有發展路線圖和服務網

在研究對象方面,《報告》以獨立法人爲單位,以截至2019年底該單位在德溫特數據庫所使用的專利申請人名稱爲準。單位所屬基地平臺或分支機構(地方分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進行統一歸併,形成900餘家研究對象名單。再通過近五年(2015-2019年)的專利發明總量指標,以200件專利發明總量爲門檻值,形成205家機構備選名單,再基於此,經測算確定入選名單。

在研究方法方面,《報告》致力於建立透明、可對標、數據化的分析維度,報告在上一年基礎上,延續五個維度的分析,綜合考慮專家意見,增加了3個測量指標,並適度調整了部分指標。

發明總量維度:發明總量是本報告研究的一個考慮因素。發明專利申請總量是指2015-2019年作爲公開年的發明專利數量。分析過程中,使用發明專利數量表示發明總量,因爲發明專利與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關係最爲密切,能夠充分反映一項技術的科技實力。

發明質量維度:創新策源能力的提升是推動整體創新實力增強的核心,其內涵更多地體現爲質量,而非數量。這也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更高質量”的重要呈現。正基於此,在機構分析中,我們更加強調了體現質量的比例性指標。在上一年度“專利授權率”基礎上,新增了“專利存活率”指標,表徵機構創新質量情況。

影響力維度:應用重於擁有。發明成果對於後來創新的影響力可以通過其他申請人在專利申請過程中對該發明的引用情況進行考量。某一成果的引證量越多,表示這一成果很可能是一項重要研發,能吸引衆多關注並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基於此,報告中着重分析了專利的被引用情況,從而體現創新的價值實現和影響力。

協同創新維度:協同創新是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力量,其既需國家區域整體創新產業鏈共同建設打造,也與適度的差異化區域分工息息相關,需要創新主體的合作研究,也需要產學研的協同創新。基於此,我們在上一年“合作專利”基礎上,新增了“專利轉讓情況”,從而表徵機構合作與產學研協同創新情況。

全球化維度:開放創新依然是當前重要的戰略選擇,長三角區域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不僅是國際化的參與者,更要成爲領跑者。創新機構不僅注重創新的質量,也同樣注重其創新產出所具備的全球商業化價值。對於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更多商業回報的重要發明,機構需要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尋求全球化的保護。基於此,我們特別選擇了歐美日已經獲得授權的專利爲指標,表徵機構的國際化水平。

在研究數據方面,《報告》數據源自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簡稱DWPI)和德溫特專利引文索引(Derwent Patents Citation Index™,簡稱DPCI)等可公開的數據庫。以公開日期在2015-2019年之間的專利數據,基礎專利數據達到50餘萬條,並結合專家意見進行研判分析。

《報告》認爲創新機構的發展,呈現出從發明數量-創新質量-行業影響-區域協同-國際競爭的成長規律。根據研究梳理,形成十大主要發現。

(1)從戰略規劃導向來看,國家宏觀戰略、區域協同規劃以及三省一市省市行動均明確提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要在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培育創新產業動力、激發創新生態活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上海更加突出國際一流導向,發揮龍頭作用,鼓勵設立區域分支機構;江蘇注重跨區域創新資源統籌配置與整合優化,統籌建設各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浙江突出民營經濟、數字經濟優勢,強化引進大院名所機制;安徽則更加聚焦特色領域,強化科學中心建設,實施聯合攻關。三省一市在戰略層面形成求同存異、融合發展、聯動創新佈局

(2)從綜合創新表現來看,入選機構高等院校62家,科研機構38家,結構表現與上一年度一致,高等院校數量依然多於科研機構;第一梯級中,高等院校16家,科研機構9家,與上年度相比,科研機構增加2家。高等院校在發明總量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優勢,凸顯出其在創新產出規模方面的能力,而科研機構則在專利授權率、全球化、影響力等方面表現優異。

(3)從結構分佈來看,江蘇省41家,總量最多;上海市則在質量表現更優,第一梯級(25家機構)中有10家位於上海,且從主體來看,上海表現出明顯的科研機構集聚優勢,32家入選機構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比例爲1:1,其他省份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比例約爲2:1。

(4)從發明總量來看,入選機構五年發明總量超過一萬件的有3家,另有35家機構發明總量在“2000-10000件”之間,62家機構低於2000件。高等院校平均發明總量是科研機構的5倍。數量上,呈現出超大機構牽引,中等機構、小型機構協同發展的艦隊式分佈形態。

(5)從發明質量來看,科研機構整體表現好於高等院校。入選機構發明專利授權率達到35.6%,科研機構授權率高於高等院校約5個百分點;細分領域科研機構的專利授權率表現優異;在專利存活率方面,入選機構發明專利存活率達到52.8%,科研機構達到78.8%,明顯好於高等院校(49.7%)。

(6)從影響力表現來看,入選機構專利被引比例達到30.4%,與上一年度(27.5%)相比,提高了3個百分點,表明入選機構在影響力方面與上一年有所提升,結構方面高等院校 、科研機構相差不大,表明在各自優勢領域,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影響力均可以保持領先。

(7)從協同創新表現來看,入選機構有合作者的專利數量僅佔全部專利總量的9%,科研機構合作傾向性更明顯,合作專利比例達到10.4%,高於高等院校(8.8%)約2個百分點。從專利轉讓、許可來看,入選機構中僅有5%的專利有轉讓和許可登記,表明整體的成果轉化率還依然較低,但高等院校表現略好於科研機構。

(8)從全球化表現來看,入選機構國際佈局表現仍然不高,歐美日專利佔比總量僅爲1%,科研機構爲1.5%,高等院校僅爲0.9%。科研機構中,中國科學院體系各類院所國際化表現亮眼。

(9)從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來看,總量上表現出對高端裝備製造、生物、節能環保支撐作用更強。上海市入選機構的行業優勢度體現在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江蘇省入選機構的行業優勢度體現在數字創意、新能源汽車等;浙江省體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安徽省體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長三角三省一市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領域各具優勢特色。

(10)從省市創新表現來看,三省一市呈現明顯差異,上海在全球化、協同創新維度表現突出;江蘇省在發明總量、協同創新維度更優;浙江省在發明質量和發明總量維度表現相對較好;安徽省發明質量維度表現較好。入選機構依然呈現集聚中心城區和城市羣分佈特點,沿滬寧和杭甬發展帶以及G60科創走廊密集佈局,共分佈在20個城市,總數與上年度持平,新增常熟和蚌埠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