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生活到底有什麼好 讓攝影師的他決定來場小隱居山宿呢?

山中生活到底有什麼好 讓攝影師的他決定來場小隱居山宿呢?(圖/行遍天下提供)

一年之中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這天,多雨的北海岸突然春光乍現,我們驅車開進林間的產業道路小徑,目的地是淺山中一座沒門牌的小木屋。下了車,眼前是日雜充滿低調美感的戶外生活場景。木屋裡,主人把研磨好的咖啡粉填進濾器把手,接着將把手轉進佈滿使用痕跡的Rancilio咖啡機,按下按鈕、一陣撲鼻的香氣旋即在小屋漫開。遞上咖啡的人正是攝影師陳敏佳,爲了追尋心中理想的生活風景,他離開城市,在叢林深處,搭建出另一種人生的可能。

是什麼原因讓陳敏佳決定離開城市生活來到叢林深處搭建出令一種人生的可能?(圖/行遍天下提供)

脫離主流人設的人生

臺北土生土長的敏佳,由於工作時常出國,觀察到不同城市人們對於生活環境選擇的習慣迥異。有辦法住進臺北市中心的大多數是有錢人,反觀美國典型城市住的大部份都是窮人。在洛杉磯,即使一般小資中產階級普遍也會選擇有大庭院、可以養狗烤肉空間自由、免於塞車之苦的郊區生活,他忍不住反省臺灣社會主流標準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答案很快在心中浮現。

走進森林,跟可愛的狗狗一起玩一起鬧好不愜意。(圖/行遍天下提供)

他開始尋覓一片平凡沒有被炒作過的土地,用自己也能施作工法房子,過不被房貸綁架一生的生活。起初在東部繞了一圈,評估自己的人生還不到移居花東的時機,於是選擇了距離臺北1小時車程的北海岸,如此一來有好的工作機會也能從容赴約,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山中無甲子,生野火、灑水 澆菜,不自覺時光飛逝。(圖/行遍天下提供)

如果房子是一種有機體

一般人設計房子會設想未來,爸媽來住、結婚、生了小孩⋯⋯怎麼辦?與建築師朋友認真討論後,朋友給他的方案是一個6坪方大的鋼構盒子,他相信生活經驗會告訴敏佳房子該怎麼長大。敏佳開始運用便宜、容易取得的實木材料蓋房子,書架上《木屋之色》、《我用風、水、陽光蓋房子》、《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圖解木構造》、《住沒有空調的房子》、《尋常的社會設計》⋯⋯都是被熟讀的建築科普書。他發現蓋房子其實有不少規範可參考,善加運用通風、採光等自然力,還能實踐節能的生活。牆上紙條畫着夏季和冬季不同的通風模式,如何開窗?搭配抽風扇?這些都是靈感一來筆記釘在牆上,等有時間就會慢慢施作。

靈感來了,就把點子寫出畫出在紙上,等待未來有空時就來嘗試。(圖/行遍天下提供)

6年來,小盒子像是有機體又像是樂高積木,最初的工具間,然後有了桌椅,又有了廁所淋浴間、廚房、房間⋯一步一步進化成如今的模樣,並且持續演化中。小屋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乾式廁所,竟然還有免治馬桶!臺灣隨着山林開放,隨之而來的便是爆量的排遺問題,而敏佳也將這種主要以木屑腐植土與排遺混合,進行「好氧發酵」後分解成爲堆肥的乾式廁所設計與使用心得帶上嘉明湖山屋,設計出一套木屑與排遺混合比例等等的SOP,共同建立對環境友善的生態廁所模式。

透過書籍、生活中的靈感,陳敏佳這6年來從無到有呈現出如今的房子模樣。(圖/行遍天下提供)

充滿覺察的日日好日

依照現代城市文明與資本主義的現代人,以大量時間工作換取金錢,再以金錢購買生活所需。這樣的生活曾讓他感到不斷在燃燒、能量一直掉。但現在每天都能從

大自然獲得養分,覺得被充滿電,他跟我們分享:「最大的改變莫過於開始有時間吃飯!」從前攝影工作爲了趕拍進度恨不得吞兩顆藥丸就能解決一餐,現在懂得認真面對食物,甚至研究食物怎麼來、怎麼種?原本吃便當過活的人,現在則希望打造出自己的食物花園;從前會花很多時間看錶演、逛書店、汲汲營營於文化美學的實踐,現在即便只是多蓋了一間倉庫,或帶着狗兒阿肥、小黑散步走出一條新路線,就是令人滿足的作品。

手衝出室內迷漫好聞的咖啡香。(圖/行遍天下提供)

人們在滿足基礎生理需求後,方能起身追求形而上的自我實現,而房子就是聚合一切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地方。但一般人對於房屋結構其實並不清楚,發生問題需要整修時,通常需要仰賴他人。我們看着眼前的敏佳,原本拿相機、按快們的雙手如今擁有了解決家中各種複雜系統問題的能力,蓋出用乾式廁所、木屑爐取暖的自然家屋並且綻放出跟自然林相都好契合的笑容,真心感受到他身體力行實踐理想生活的無限可能。

天冷時添上柴火的古意暖爐溫心也暖身。(圖/行遍天下提供)

拜訪人物

平面、動態攝影師的陳敏,2005年至今擔任視丘攝影藝術學院講師。曾任《Shopping Design》、《小日子》雜誌攝影指導,及《GQ》、《美麗佳人》、《誠品好讀》、田中央攝影羣特約攝影。着有《屋頂上攝影文集》。

屋頂上攝影紀錄

本文作者:行遍天下

(本文摘自《行遍天下5月號343期》)

《行遍天下5月號3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