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呂梁發現廟底溝二期窯洞式房屋

新華社太原10月8日電(記者王學濤)記者從山西考古研究院瞭解到,考古工作者於今年3月至8月在山西省呂梁信義遺址主要揭露了12座廟底溝二期(距今4800年至4300年)房址,它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爲探索史前中原與北方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及不同建築模式空間分佈提供了新素材

信義遺址位於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信義村北面積約40萬平方米,時代仰韶晚期至龍山時期。2020年3月至8月,爲配合國道209改線工程呂梁新城區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呂梁市文物調查考古勘探隊,對遺址內1600多平方米進行了發掘。

項目負責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民族融合研究所副所長趙輝介紹說,本次發掘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陶窯1座。根據出土陶器和測年數據,確定其中12座房址、5座灰坑、1座陶窯爲廟底溝二期的遺蹟,剩下一座房址爲龍山時期的遺蹟。

據瞭解,此次信義遺址發現的廟底溝二期的房址和灰坑出土陶器主要有夾砂深腹罐、小口高領罐、敞口淺腹盤圓腹罐、折沿盆、陶豆陶杯等,未見斝、釜竈和鼎等器類,與以陝晉豫交界地區爲核心典型廟底溝二期文化差別明顯,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色。

趙輝說,信義遺址發現的房址全部土構建築,先民利用山樑斷崖,在土樑邊緣地帶挖掘了底平面圓角方形、上部爲穹隆式結構的土窯洞,並且依自然地形成排分佈。每座窯洞前都有一個活動空間和將它們串聯起來的路面,構成一個完整的小型聚落。這種居址形式河套地區流行的石構建築完全不同,形成了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特色鮮明的兩大建築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