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風土人情與那些有趣的陝西民俗文化

陝西在上古時代是華夏“九州”中的“雍州”和“梁州”,歷史悠久,早在11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西安城東的半坡遺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無不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

陝西民俗文化"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陝西風土人情陝西民俗文化

秦腔臉譜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乾淨、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爲主,間色爲副,平塗爲主,烘托爲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爲紅忠、黑直、粉*、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爲線條粗曠,筆調豪放,着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秦腔臉譜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德懋恭水晶

水晶餅是一種酥皮點心,因其餡晶瑩透亮,猶如水晶而得其名。它是秦式點心的代表,被譽爲“秦點之首”。相傳,水晶餅起源於宋代下邽縣今陝西省渭南市下邽鎮。在關中一帶聲譽很高,曾與燕窩、銀耳、金華火腿齊名。元代已遠銷京、津各大城市。至清代末年,經渭南同義棧張採風技師改進精製,產品以“金面銀幫,起皮飛酥,涼舌滲齒,清香爽口”而名聲大振。當時,以桐木盒和硬紙盒精心包裝,作爲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後來,流傳到西安,各糕點坊都仿製生產,但尤以西安德懋恭生產的最爲有名。

德懋恭食品店坐落在西安市西大街廣濟街口,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該店爲前店後廠,有着100多年生產水晶餅的歷史。該店的水晶餅選料精良,工藝精湛,獨樹一幟,別具風味。德懋恭水晶餅採用上等精白麪粉、上等冰糖、精板油爲主要原料,配以動物油、玫瑰橘餅、核桃仁、青紅絲等十多種材料作輔料,經制皮、制酥制餡、成型、烘烤等12道工序,手工精心製作而成。其成品小巧別緻、皮酥餡足、滋潤適口、層次分明、營養豐富,油多不膩,入口滲甜,且以濃郁的玫瑰和橘餅的清香使人回味無窮。其面色金黃,四周雪白,素有“金底銀幫鼓鼓腔,紅色印章蓋中央”的讚譽。包裝考究,設計美觀大方,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每逢喜慶佳節,羣衆爭相購買,成爲當地人和外地旅遊者孝敬老人、饋贈親朋的上等禮品。

西鳳

西鳳酒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之一,它始於殷商,盛於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鳳翔古稱雍,爲周秦發祥之地,有歷代酒鄉之稱。《史記.秦本紀》上記述的秦穆公,賜酒爲盜馬“野人”解毒;《酒譜》記載的秦晉韓原大戰秦穆公獲勝後投酒於河勞師的典故發生在這裡。可見,當時的雍地不但有釀酒業,而且出現了古老的佳釀。這裡自古以來盛產美酒,唯以柳林鎮所釀造的酒爲上乘。至今,民間仍流傳着“東湖柳、西鳳酒”的佳話,唐貞觀年間,西鳳酒就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榮譽。到明代,鳳翔境內“燒坊遍地,滿城飄香”,釀酒業大振,地境路人常“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嚐西鳳酒爲樂事。

西鳳酒以鳳翔縣柳林鎮所產最爲著名,其主要原料爲高粱,使用井水或泉水(特別是清涼甘甜的西鳳泉水)。制曲原料是大麥和豌豆。釀製方法也不同於一般白酒。此酒酒液清澈透明,香氣清芬,幽雅馥郁,酒味醇厚,清洌、綿軟、甘潤。清末,西鳳酒打向海外,屢獲大獎,聲名大振。

剪紙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爲“活化石”,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薰樣。陝北以單色剪紙爲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着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爲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你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髮絲,既不同延安綏德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着家眷在這裡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今天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爲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徵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徵。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歎不已,臺灣漢聲爲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佔花老人創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採自於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