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工兵的家國情懷

一家三代都是工兵,1個一等功、4個二等功,全軍學習成才標兵和原瀋陽軍區雷鋒金質獎章、新“四有”革命軍人標兵……遼寧瀋陽市瀋河區“30後”管宗禮、“60後”管序東、“90後”管泰然“三代工兵”接力奉獻的國防故事,在遼瀋大地引起熱烈反響

1957年,19歲的管宗禮懷揣着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熾熱情懷,走出遼寧鳳城偏僻的小山溝,來到本溪當了一名工兵,跟着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吃苦受累也甘之如飴。

管宗禮夫妻以部隊爲家,兒子管序東上學後,寒暑假就跟着他們在部隊工地上,有時也參加挖地道、架鐵絲網、背水泥柱,從小就感受到了部隊生活的艱苦。管序東到了服役年齡,管宗禮鼓勵兒子投筆從戎。入伍後,管序東分配到“雷鋒團”的前身某工兵部隊,成了老管家的第二代工兵。

當兵那天起,管序東參加指揮所搭建、爆破、架橋、佈雷……吃盡了苦頭,經受了磨練。後來由於表現突出,被選送到國防大學高級參謀中青班深造。學成歸來,管序東執意放棄軍區大機關發展的平臺和機會,前往某工兵團任政委。2010年7月,吉林永吉發生特大洪水災害。管序東帶領部隊衝鋒陷陣,在救援2名落水戰士和3名羣衆後被滔滔洪水捲走,幸好被一棵大樹攔住,才得以安全歸隊

當第三代的管泰然到了服役年齡,爺爺父親動員參軍。管泰然入伍後,被分配到某工化營地爆連,成爲老管家的第三代工兵。親友們表示不解,“兩代人爲國防盡的義務還不夠嗎,爲什麼還要第三代接着上?”管宗禮擲地有聲地說:“工兵部隊的苦累和風險我能不清楚嗎?但高風險不能只留給別人,老管家的人應該繼續上!”

2014年9月,管泰然所在團受命組建維和大隊,遠赴西非馬裡執行維和任務。爺爺、父親雖有不捨,但依然鼓勵管泰然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在接下來的8個月裡,面對襲擊頻發、埃博拉病毒和瘧疾的威脅、動輒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遮天蔽日的沙暴,管泰然和33名維和戰友3次挺進被武裝分子控制的沙漠腹地,成功應對小股武裝人員偷襲、迫擊炮彈襲擊等50多次,圓滿完成了多項工程任務。由於在維和任務中表現突出,管泰然被聯合國授予國際維和二級勳章榮立二等功。

在此期間,愛好寫作的管泰然還寫下9萬餘字、113篇維和日記,記錄維和工兵分隊在國外的工作生活和自己的成長。

三代工兵經歷不同,但一脈相承的是流淌在血液裡的紅色基因胸懷家國的一家人,不傳金不傳銀,而是把紅色基因當成傳家寶。管宗禮總是抓住團聚時刻教育子孫,多次帶着兒孫回家鄉爲烈士掃墓利用家屬來隊時機談話、引導,播下從軍報國的種子。管序東和管泰然上學時,寒暑假都到父親所在的部隊接受磨練……

管宗禮是學雷鋒先進分子,管序東是撫順“雷鋒團”的一員。爲了讓管泰然傳承弘揚好雷鋒精神,管序東就利用管泰然休假在家的機會,帶着他到“雷鋒團”和撫順雷鋒紀念館接受教育。前兩代工兵奉獻了自己的大半輩子,已光榮退休。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接力棒已經交到了第三代工兵身上。從陸軍工程大學畢業後的管泰然,又回到他所熱愛的某工兵部隊服役。

三代工兵的發展足跡,傳承着強烈的愛國從軍、獻身國防之志,勾畫出接續奮鬥的路線圖。瀋河區人武部專門爲管宗禮家庭懸掛“光榮之家”牌匾特聘管泰然爲“瀋陽市瀋河區國防動員形象大使”,邀請他多次爲入伍新兵作報告。如今,管泰然又成爲“遼寧省徵兵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