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端午 家國情懷延續傳承

又是一年端午時。吃糉子賽龍舟、束艾葉人們通過代代相傳的習俗,追念古代先賢承繼優秀傳統文化。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歷經千年滄桑,各種習俗也有因革損益,但其內涵家國情懷始終是其一以貫之的內核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端午節雖然沒有明確的肇始日期,但人們始終將屈原抱石投江的故事與端午節緊密聯繫在一起。兩千多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激勵着我們中華民族不斷向前。

屈原出生於楚國,與楚王同姓,對楚國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情。他把個人和祖國聯繫在一起,憂慮的永遠是國家的前途:“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敗績”。他了解“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深情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歷代的人們,都將屈原看成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的代表。

南北朝時期的劉勰評價屈原說:“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憂國憂民思想對後世詩人產生了深遠影響。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國難當頭之際,也受到屈原《國殤》的感染,抒發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豪情。南宋的朱熹在《楚辭集註》中說:“原之爲人,其志行雖或過於中庸而不可以爲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愛國”一詞來評價屈原。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平生十分看重屈原的愛國主義長詩《離騷》,無數次用心誦讀過它。陸游在《對酒》中寫道“老子不堪塵世勞,且當痛飲讀離騷”;而在《悲歌行》中,陸游說:“有口但可讀《離騷》”;在《夜寒》中陸游又“清夜焚香讀楚辭”。在陸游存世的近萬首詩詞裡,屈原、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精神時常出現。屈原的家國情懷和屈原探索追尋的精神,已然是陸游的偶像,也是我們所有人榜樣

南宋末年,文天祥遭流言蜚語所誣陷,時值端午,爲了表明心跡,他寫下《端午即事》一詩:“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遼海。”文天祥以詩昭忠骨,即便山河破碎、深知救國無望,他仍會以屈原作榜樣每天誦讀屈原的《離騷》,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詩篇

千百年來,家國情懷深植於民族傳統文化,炎黃子孫薪火相傳。從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雖歲月流轉,世殊事異,中華傳統文化中深蘊的家國情懷從未改變。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成爲世世代代中國人的人格標尺,並在潛移默化中給予中華兒女最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