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峽谷的草果紅了

新華社昆明11月9日電題:怒江峽谷草果紅了

新華社記者趙珮然楊靜

怒江大峽谷雨季剛過,三河傈僳族脫貧戶李興明家忙着起新樓。眼瞅着草果產季將近,李興明站在院裡,催促工人加緊施工

“草果熟了,就沒空管蓋房子咯。”62歲的李興明和其他村民一樣摩拳擦掌,想在草果季大幹一場。

三河村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魯掌鎮怒江州地處中緬交界地,98%的土地是高山峽谷,是中國最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

三河村,因有三條發源高黎貢山溪流穿過而得名。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光照不足,自李興明記事村裡房前屋後陡坡懸壁,只要是能種地都種着“苞谷”,也就是玉米。在這裡,一畝精耕細作玉米地最多也只能產100多公斤。

“種苞谷只能保證不捱餓。”李興明再辛勤勞作也難以致富,自己和妻子落下一身病更讓家庭雪上加霜。

自從2013年以來,三河村進駐了一批扶貧幹部。從不通路,到每個小組都通了硬化路,三河村悄然發生着改變。

駐村扶貧工作隊村幹部還給村民帶來了一批政府補貼的草果苗。“種苞谷,沒出路。”三河村黨支部書記唐才文向村民介紹,草果喜歡陰涼有水的地方,三河村背陰溼潤的環境正好適合這種經濟作物

李興明將信將疑,決定一試。從2014年起,逐步放棄種植苞谷,改種了草果。“價格最高的一年賺了10萬多元,現在掛果了100畝,價格不好也能賺個3萬多元。”李興明還建了草果加工點,幫着其他村民加工生果還能多掙幾千元。

李興明是怒江州發展草果帶動脫貧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三河村共種有草果1.27萬畝,掛果8000多畝。在村幹部和種植大戶帶動下,陡坡壁耕的苞谷地逐漸變少,村民祖祖輩輩吃的苞谷飯變成了大米飯,一日兩餐變成了一日三餐,人畜混居的杈杈樓變成了混凝土樓房……草果掛果後,敢爲人先的種植戶們收穫的畝均產值是苞谷的5倍以上。

不僅在三河村,如今在怒江大峽谷,一條“草果長廊”沿江而上。火紅的草果正成爲羣衆脫貧的重要產業,未來還將是羣衆的致富果。

爲增加草果的附加值,幫扶怒江州的中交集團還在當地投資建設了怒江香料產業園,從草果的種植、產品研發、品牌營銷等方面入手,幫助這一特色農產品進行產業鏈延伸、提升附加值。

怒江州農業農村負責人表示,草果產業成爲怒江帶動力最強、輻射面最廣的扶貧產業,帶動怒江州沿邊3個縣市116個村4.31萬農戶發展了111萬畝草果,受益羣衆達16.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24萬人,佔怒江州貧困總人口數的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