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魚鱈魚傻傻分不清? 科研「微基因條碼」把關
陽明大學食安所劉宗榮教授(右二)將與北市府合作一年內檢測市售魚標示真僞,楊登傑教授(左一)也開發全世界最快PAHs檢測方法。(陽明大學提供)
過去有業者把鮎魚當鱈魚販售,呼攏民衆;陽明大學食安所將與臺北市政府合作,以特有的「微基因條碼」(mini-DNA barcode)技術,預計將在一年內針對鮪魚、鱈魚、鮭魚、鯛魚、旗魚、比目魚等國人喜愛的魚種,鑑別市售壽司餐廳及連鎖賣場的冷凍魚是否有標示不實情況,替民衆食安把關。
國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已於2014年上路,過去曾有業者把鮎魚假冒鱈魚販售,對消費者不公平,也容易引起食品安全的疑慮。陽明大學食安所教授劉宗榮與副教授樑恭豪與北市府合作,以特有的「微基因條碼」(mini-DNA barcode)技術,鑑別市面上販售魚類是否標示不實。
陽明食安所說明,傳統DNA條碼法是選用特殊基因片段來作爲魚種鑑定的條碼,但海鮮在加工過程中常會添加多種食品添加物、防腐劑及色素,影響DNA鑑定的質與量;使用「微基因條碼」DNA序列比對方法,放大的基因片段比傳統方法還短,可以克服海鮮食品加工後原來DNA序列斷裂成數個片段的難題,也能解決一次只能檢測一種物種的困境。
陽明食安所教授楊登傑團隊,同步開發出目前最快能檢測食品中16種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的方法。PAHs是一級致癌物,多發生在吸入含有此化合物的空氣,如野火燃燒、瀝青焦油,或是吃下燒烤食物。過去檢測經常得花一小時,且檢測數量有限,楊登傑的檢測方法可在18分鐘內同步檢測16種PAHs,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快速的檢驗方法,可提升國內食品安全檢測的速度。這項方法也獲得今年科技部的未來科技突破獎。
另陽明大學食安所舉辦成果發表會,除宣佈上述突破性科研成果外,也舉辦「影食競賽」與食品安全論文競賽,「影食競賽」分別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湯宏爲同學及許振偉老師團隊的「世紀之毒戴奧辛」,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楊博勳、黃永臻、蕭孟婷、林採妮同學及施芳靳老師團隊的「食破添驚」獲得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