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來時路/11月3日-梁實秋留下文學典範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1903~1987年)病逝臺北。梁實秋本名治華,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初等科、高等科,畢業後1923年赴美,先插班科羅拉多大學,後進入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專攻文學批評,爲履行與程季婚約,放棄公費於1926年返國,先後任教東南青島北京、北京師範臺灣師範等大學,出任國立編譯館館長著作等身

梁實秋1919年在學時,與聞一多等人成立清華文學社,參與五四運動,返國後兼任《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編輯,與胡適徐志摩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新月》雜誌,是新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梁實秋在哈佛期間,受到業師白璧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文學觀丕變,自承「從極端浪漫主義,我轉到了多少近於古典主義立場。」主張文學應該正視普遍的人性,而一篇評論盧梭文章,點燃了他於1927年到1936年間,與魯迅等左派作家「文學的階級論與人性論」等文學論戰

毛澤東於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把樑定爲「爲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2009年,大陸首次選入梁實秋作品〈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做爲新版語文教材,而魯迅作品明顯減少。

梁實秋畢生勤於筆耕,有《罵人藝術》《偏見集》《文學批評論》等40餘作品,《雅舍小品》被喻爲現代文學典範、當代知性小品散文開山祖師

翻譯是梁實秋一生志業譯作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7卷、詩3卷。選譯近30種西方文學名著、主編各類英漢辭典30多種與教材,嘉惠一整個世代英語教育。尤其是70歲着手的鉅著《英國文學史》與《英國文學選》,重史實而不作批評,提供純粹的典籍研究影響力至今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