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礪出〇〇後軍校學員的血性虎氣

10月底,陸軍軍事交通學院2020級400餘名大一新生摩托化機動至薊州山區某陌生地域,開展爲期10天的野外駐訓。駐訓期間,這些00後軍校學員徒步行軍200多公里,將訓練課目戰鬥場景相融合,鍛造鋼筋鐵骨,磨練血性虎氣,邁好了軍旅生涯第一步。

野外駐訓的第一件事就是搭設帳篷鋪地布、放“圍裙”、置頂棚、支四邊……新學員許宇培帳篷還沒搭好就被教員張清濤叫停了,原來他的帳篷選址沒考慮季節風向因素。“總以爲搭帳篷是個體力活兒,沒想到裡面還有這麼多學問。”

大的帳篷還需要班排人員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少誰都不行。”新學員們各司其職,四名邊杆手撐起四角,再由負責“頂樑柱”的主杆手進入帳篷內撐起帳篷,新學員們在搭設帳篷訓練中上了團結協作的第一課

徒步行軍200多公里是對00後軍校學員體力、耐力的考驗。“腳底磨出了血泡挑破了繼續走!”跟着大部隊穿行在崇山峻嶺間,新學員杜秋實咬牙堅持着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儘管長途拉練一身泥、滿臉土、腳打泡、腿發沉,但整個隊伍口號響亮、士氣高昂。

從入學報到就全程跟蹤學員思想動態的學員二大隊政委孫偉峰,細數着大家日常養成的細微變化,“從剛來時集結緩慢、訓練拖沓,到現在野外宿營輕武器操作樣樣達標,野外綜合訓練正將這羣00後新學員打磨出‘軍人樣子’。”

學院還派出教員王志平張亮王強等“武教頭”參與此次野外綜合訓練,各種“突發情況”讓這場野外“大考”戰味十足。

“遭‘敵’空襲,就地隱蔽!”負重10公斤徒步急行軍50公里途中,行軍隊伍剛抵達某山谷,全副武裝的學員正要解開背囊放下槍支稍作休整,耳邊突然響起一陣急促的防空警報聲。數百名學員迅速隱蔽到樹林、草叢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防空警報還未解除,來自不同方向的槍聲噼啪作響,幾分鐘內3名學員先後“陣亡”。學員們在指揮員的指揮下迅速戰鬥編組,佔據有利地形實施反擊,投入戰鬥演練

與以往的野營拉練相比,今年的野外綜合訓練從一開始就讓學員伴着“敵情”上路,情況處置、戰場指揮、戰術動作等成爲訓練“重頭戲”。全程實戰化如打仗,重點突出“走、打、攻、防、守、救”等戰術環節演練,共設置核生化武器防護、輕武器操作、單兵戰術基礎等8個戰鬥課目19項訓練內容。

學員二大隊大隊長羅旭說:“爲了將課堂延伸到綜合訓練,在行軍途中穿插了多種戰術課目,對出現的訓練問題現地進行糾正、反覆演練,切實提高了訓練效果。”

入夜繁星點點,宿營點的帳篷裡,新學員羅睿東正和班裡的成員商量利用山區“口小肚大”地形特點在隘口伏擊演練對手的方案。“前天在‘絕情坡’被他們偷襲了一下,明天伏擊時得找補回來,活捉他們。”羅睿東說。

“學員們的有些招法還顯得稚嫩,但是他們已經有了戰場意識,這比什麼都重要。”羅旭點評說。

“參加這次野外訓練,對我們隊幹部也是一次提高,我們在謀劃中學習,在實幹中歷練,在成長中提升。”隊幹部邢旺道出了年輕參訓幹部共同的心聲。

“新生野外綜合訓練既有檢驗性,更有示範性,學員現在怎麼練,畢業後就怎麼教戰士。我們要讓學員知道真正的戰場應該是什麼樣子。”學院周志剛院長說,通過這種新生野外綜合訓練,探索出一套可持續、可複製的工作流程和方案制度,爲今後學院三地融合辦學、聯演聯訓等訓練活動提供有力支撐和借鑑。

“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服從命令……”站在抗戰勝利紀念碑前,400餘名00後新學員舉行了莊嚴的宣誓儀式。野外駐訓過程中,學院積極利用薊北山區的紅色資源,將軍事訓練與革命傳統教育有機結合,行軍途中,組織學員們在抗戰勝利紀念碑前宣誓,在烈士墓前敬獻鮮花,在花峪慘案紀念碑前現地授課,堅定學員從軍之心和報國之志,激發學員愛軍精武保家衛國的虎氣血性。

“戰時政治工作融合滲透在野外綜合訓練全過程。”學院龐龍政委介紹,結合參訓地域特點,他們收集掌握當地社情民情;創辦訓練簡報刊發戰地快訊,野戰廣播及時跟進播報;演練戰術訓練時,政治小組按照戰時編組,展開相關課題演練……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揚威演兵場

學院還在全體參訓黨員中開展“一個黨員一面旗”活動,叫響“看我的、跟我上”,層層動員發動,充分發揮旗幟引領作用,以點帶面、以面帶全,推動訓練各項任務高標準完成。與此同時,學院政教室楊長君教授將野戰心理防護、戰場心理調適與軍事訓練課目相結合,全方位融入練戰法、練技能的全過程,有針對性地提升和鍛造學員過硬的心理素質,激發他們的戰鬥精神。

野外駐訓期間,新學員們還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鑄軍魂、話強軍”野戰帳篷聯歡晚會,贏得廣泛好評。“兵事、兵導兵演,讓學員親身參與活動,不僅鍛鍊自身能力素質,搭建展示自我才能的舞臺,更使戰鬥力得到躍升。”參加訓練的政教室教員楊秋玉說,學院緊盯戰時需求,設立戰場文化課目,融入戰鬥元素,突出兵情兵味,初步形成了以鼓舞部隊士氣、錘鍊頑強作風、提高官兵戰鬥力爲內容的戰地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