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日夜》:平凡者挺身而出的影像紀念

作者:尹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2020年初的武漢,作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作爲這場戰役主戰場,被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關注。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命運、影響着武漢和全國未來的這場戰役的勝負,可以說與全國人民生死攸關。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勝利,就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獲得決定性勝利的轉折點。爲了這場勝利,武漢人與匯聚在那裡的全國各地醫護人員及其他人員,付出了巨大代價,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值得我們用各種不同的形式,爲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疫戰鬥立下一座座豐碑。國內首部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就是這樣一座應運而生的影像紀念碑

《武漢日夜》以疫情最前沿醫院重症監護室的醫護人員及病患爲主要表現對象,以深夜孕婦運送志願者事件爲輔助線索記錄了在武漢疫情高峰期,醫護人員及普通百姓不捨晝夜、守望相助的一個個真實感人、驚心動魄的故事。這不是一部事後拍攝的抗疫主題專題片,而是一部真正與抗疫同步的紀錄電影。紀錄片人在抗疫的第一時間拿起攝像機,走向街頭、走進醫院、跟隨救護車、探訪ICU、記錄病人醫生、採訪知情人士。千鈞一髮的搶救、焦急萬分的等待、不捨的告別、充滿希望新生都被鏡頭真實記錄下來。正是這種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視角的記錄方式,使這部影片獲得了許多寶貴的一手材料、真實影像、現實境況,這種原生態真實性可以說是任何故事片都無法還原的,真實人物臉上那些複雜而本真的表情細節是任何最優秀的演員也難以詮釋出來的。

《武漢日夜》作爲一部紀錄片,當然不是事件的自然主義“日記”,它將焦點對準了事件中的人,表現人在這種生死未卜的境遇中的擔憂、恐懼、堅強、擔當,用生活本身呈現出一個個生動感人的真實形象。過去我們在新聞中看見的只是事件,現在從電影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事件中的人。影片中,我們看到,一對醫生夫婦終於得到短暫的休息機會,爲了預防傳染,在家門外隔着防盜門與家人孩子對話,然後兩人睡在車上,議論着家長裡短……這種很難被虛構和表演出來的場景,讓人感覺心酸而甜蜜。武漢難忘的日日夜夜雖然過去了,但我們從電影中看到的是事件中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喚起的不僅僅是對武漢日夜的回憶,更是對在生死考驗的大舞臺上人的喜怒哀樂、人性的崇高、平凡人挺身而出的感同身受。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具有一種精神傳遞的價值,雖然未必每個人都是主動選擇去當英雄,但是當英雄的使命選擇我們的時候,平凡人也會站出來成爲英雄。這部電影中,雖然有不少生離死別的場景,當醫生將遺物遞交給那些甚至來不及見最後一面的親屬的時候,會有對命運無常的悲憫,但我們也一次一次看到,面臨危難困局的時候,總有一種來自普通人英雄主義精神讓我們淚流滿面。

生活本身的戲劇性強度已經超過了大部分創作者的虛構想象。不需要煽情、不需要太多的渲染,影片就能夠深深地打動觀衆、吸引觀衆、感染觀衆。所以,影片雖然在剪輯、特效、音樂上做了一些修辭加工,但是卻有意識地保持了生活本身的豐富性和細膩性,這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藝術魅力。實際上,在創作中,我們經常講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是真正能夠表達出生活原本的戲劇性,往往是對創作更大的考驗。應該說,《武漢日夜》在這方面爲觀衆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武漢日夜》的“好”,則恰恰來自這種“近”,在空間上、時間上如此地接近“戰地”,才能讓記錄者如此地接近“戰地”中的每一個人、每個人的心靈。近,不只是一種物理距離,更是一種心理距離。而這種近也會縮短“戰地”與觀衆之間的距離,相信有許多觀衆能夠“零距離”地走進影院、走進影片、走進武漢的日日夜夜、走進紀錄片中那些平凡而堅韌的普通人的心中,從而感受到一種同舟共濟、愛心相助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感恩生活、珍惜生命,就像影片的主題歌所表達的那樣:“你真好,太多的我也做不到,爲你我要過得更好。”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