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問診-胃食道逆流症與巴瑞特氏食道(上)

編者按年關將近,隨着尾牙、年假、喝春酒的聚會高峰期來臨,民衆難免因暴飲暴食增加腸胃負荷導致不舒服下,本版也將一月定爲「胃腸肝膽月」,希望透過醫師羣們這種主題式講解,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症」?

食物經口食入之後,第一個消化道即是食道,它是一條長約22至26公分、有黏膜肌肉層包圍組成的中空管狀器官,上下兩端有括約肌的構造,這是由肌肉與神經特殊分化所構成的。上括約肌能防止過多的空氣進入消化道,而下括約肌能避免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

一般正常人偶爾也會有胃內的食物逆流到食道的情形發生,但並不會引起不舒服的症狀疾病;一旦這種逆流的現象嚴重到引起臨牀症狀,或者產生了食道黏膜組織結構的破壞或改變的話,就可稱爲胃食道逆流症了。

胃食道逆流症在西方國家非常盛行,約佔人口的20%至40%左右,而在亞洲國家則相對盛行率較低,但許多研究均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其胃食道逆流症的比例是逐漸在增加。

在臺灣,最早的研究是臺大德宏教授於1978年以胃鏡檢查病人發現約有9%的患者食道黏膜有損傷的證據,到了2004年臺大李宜家醫師於參加健康檢查的一般民衆發現約有14.2%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症,而義大醫院於2007年大規模內視鏡篩檢亦發現在有上腹不適症狀的病人中約有30%的民衆得到此症,而在一般健檢民衆中則約15%的人已經有內視鏡上的黏膜損傷。

胃食道逆流症是如何產生的?

胃液(含胃酸或食物)逆流返回至食道的原因,與一個位於食道和胃交接處的肌肉環有關,稱之爲「下食道括約肌」;它位於胃的入口-賁門之上方,它的功能只有單向,即能開放允許食物及口水進入胃部,當我們不是在進食或吞嚥狀態時,下食道括約肌以緊密的狀態維持着,使得胃內容物不致逆流。但當下食道括約肌不能適當地發揮其功能時,胃液會迴流至食道;這些含酸的胃液將使得食道壁受損,而發生心灼熱感及酸逆流等令人難受的症狀。

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成因主要有二:首先是胃處於食物容易逆流的情況(例如在飽食大餐之後或者身體躺下時),也可能由於身體腹壓太大,例如肥胖或者懷孕壓迫胃部,使得胃內容物易靠近胃食道交界處,進而逆流至食道。其次則是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全:例如解剖學上的缺陷造成橫膈膜上的食道裂孔疝氣(Hiatal hernia);或者因抽菸、食物(如咖啡)或藥物(如抗乙醯膽素類、鈣離子阻斷劑等)引起下食道括約肌的放鬆。偶發的胃食道逆流情形可藉由正常的唾液分泌與食道蠕動加以中和及排除,但持續反覆的逆流則造成食道黏膜的發炎甚至潰瘍,引起胃食道逆流症。

胃食道逆流症會有哪些臨牀症狀?

一般而言,得到此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其所發生的症狀雖不盡相同,但都有經驗過部份或全部以下所列的症狀,典型的胃食道逆流是以火燒心來表現,指的是由劍突到喉嚨之間的灼熱感。症狀會因飽食而更加惡化,在吃了制酸劑後可稍加緩解。非典型胸痛也是常見的表現,但是在冠心症的高危險羣中,需先排除心臟疾患的可能性。此外,逆流症狀也相當常見,病人會感覺口中有酸味苦味的現象。逆流性食道炎常常會合並食道外表現,如咽喉部及呼吸系統等。咽喉部的表現包括喉嚨痛牙齦疼痛、聲音沙啞、慢性咳嗽、及喉頭異物感等。在呼吸系統中,胃食道逆流症也可導致氣喘吸入性肺炎等狀況。因此在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喉頭異物感、胸痛、及氣喘等症狀,需將逆流性疾病列入鑑別診斷當中。(義大醫院一般醫學科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吉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