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少子化導致房價崩盤? 胡偉良斥:無稽之談

少子化將導致房巿需求減少,房價因而大跌?對此,品嘉建設創辦人胡偉良認爲是「無稽之談」。(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品嘉建設創辦人胡偉良

最近房地產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少子化將導致房屋巿場需求減少,房價因而大跌?」品嘉建設暨臺灣商務平臺創辦人胡偉良指出「這種看法很表面,從各項數據深入研究會發現,少子化不只對房屋交易量影響,甚至未來10年在新屋需求量將會遠遠大於房子速度,造成新房子供不應求的現象。」

國內少子化問題加劇,有越來越多人以「人口紅利」這個非典型經濟數據來分析預測未來房市走向,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年「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5 至 150年)」報告推估臺灣將在2024年人口總量達到高峰的2374萬人後,開始轉爲負成長,加上市中心高房價促使人口不斷外移,近來引發都會區房價可能崩盤的討論。針對此種說法,胡偉良指出,這種說法乍聽之下頗有道理,可是當中有一些觀念上的謬誤

影響房市的因素其實是相當複雜,無法用單一因素來推測市場,以人口增長趨勢來預測房市走向,其理論的基礎在於「供給」與「需求」,其理論認爲當人口越來越少的時候,需求下降,既然需求下降,那價格鐵定不好;但是人口減少將導致需求減少的假設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爲臺灣早期興建的老房子,(設計、施工)品質都不好,其堪用年限其實都不長,屋齡5、60年大都到了使用極限,更不要談宜居性了,這和歐美、日本老房子的「老而彌堅」是無法相提並論的。若從供給面來看,就會發現其實供給量的減少是遠大於需求量的減少。爲了印證以上說法,胡偉良提出三大數據。

先談需求量:未來10年,約125萬老屋換屋增量需求

根據內政部民國106年6月底前統計,全臺40年以上的屋齡約179萬戶,再10年這些房子就50年了,保守估計至少有七成以上不宜居住,爲什麼呢?因爲屋齡久了都會出現龜裂漏水,再者假設當初買房者介於25-35歲,至今約65-75歲就會面臨爬不動樓梯的問題,因此保守估計至少產生70%約125萬戶的舊屋換新屋需求。胡偉良認爲,「比起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人們不但要住房,需求還比年輕人更麻煩,沒辦法住在爬樓梯的房子,房東不願意租房老年人,這些因素都會使得老人必須另購新屋居住。」

10年約增加40萬戶首購族增量購屋需求胡偉良進一步分析,若再加上年輕首購族每年約10萬戶,10年就100萬戶的需求,考量近年新屋的房屋移轉比例漸增(近年來已逾40%),以4成選擇新屋計算,約有40萬的新屋需求。再根據內政部人口結構的變化分析統計資料顯示,近10年人口成長數到今年9月爲止,增加59萬多人,但家庭戶數卻暴增 112萬戶多。臺灣人口成長率逐年下滑,但是臺灣的家戶數卻持續上揚,主要原因是家庭人口數的減少,從2007年臺灣每戶3.06人,到了今年滑到每戶2.7人,北高及新北市三都更僅有2.5人。而家庭戶數的成長也意味着房屋的潛在需求,顯示少子化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每戶人口數,但對於房子需求數量的影響卻造成不減反增。老屋換屋羣及首購族的新增購房需求二者相加後10年後全臺約有165萬戶的剛性增量需求。

再看供給量:全臺10年間新屋建量100萬戶 遠低於需求量胡偉良指出,現在臺灣每年的房屋興建量不到10萬戶,大臺北地區更有大幅縮水的趨勢,因爲都會區的可建土地愈來愈少,加上老屋改建或都更不易,因而新屋的供給愈來愈有限。若未來10年間蓋100萬戶新屋(最大上限),縱然加上這幾年濫建造成餘屋存量(估計達5萬戶),供給增加的總量約105萬戶增加,仍然追不上165萬戶的需求增量,供給量和需求量呈現1.05:1.65的懸殊比例,胡偉良指出「數據會說話,未來10年新屋會呈顯供不應求的現象,房子老化的速度,遠遠快過少子化人口減少的速度。所以說少子化怎麼會衝擊到新屋的房價呢?」老房、新房房價分道揚鑣,差異日大從總量來看,房屋的需求還是比有效供給來的大,若再將房屋市場上的老屋及新成屋(以1999年921之後興建)做切割,那麼這兩塊的市場供需差異就更大了,921之後興建的成屋更會突顯供不應求的狀況。胡偉良總結指出,「臺灣雖然面臨少子化問題,短期看似市場需求低於供給,綜觀中長期面臨高齡化時代、老屋破舊不宜居住、房地產保值最佳特性三大要素,對於新房子的需求量,只會易漲難跌,此時也將呈現老房、新房房價分道揚鑣的情景,新房房價將難憾動,更別說是崩盤了。倒是老房房價將日益下跌。▼品嘉建設創辦人胡偉良。(圖/品嘉建設提供)品嘉建設創辦人胡偉良

畢業於臺大土木系。先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三博士學位。現任臺灣商務平臺創辦人、臺灣天使投資人協會理事長、品嘉建設創辦人、品嘉企管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師、天使創新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以及臺北市/新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