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善用藥 人稱「蔡麻黃」

名醫別名趣味多,圖爲2018年5月,湖北紀念李時珍誕辰500週年活動。(新華社

過去的醫生除了姓名之外,有的還有「號」,「號」之外還有「別號」。名字多是父母取的,「號」和「別號」則一般是醫生自己取的,至於「外號」,則是病家或後世醫家取的。取義各有不同,大致上以讚譽成分居多。

有以醫生的籍貫(或其長期工作地方)取號的,如醫聖張仲景曾爲長沙太守,故被人尊爲「張長沙」。明代王肯堂又稱「王金壇」,李時珍又稱 「瀕湖」,金壇、瀕湖也是地名。人以地名,是非大學問家、大名醫莫屬的。

有誇醫生技術好的,如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裡的尚老醫生,人稱「老神仙」;清代四川犍爲縣名醫張本元精於鍼灸,人稱「神針」;乾隆福建長樂也有一位「方半仙」;廣元市有位蘇子秦老醫生,人稱「蘇半夜」,是說找他看病的人半夜就得去排隊;明代醫家陶節庵精於傷寒,患者一劑藥就好,因此而有「陶一帖」的美譽

有以精於脈診而著稱的,像宋代有位醫生叫「嚴三時」(「三時」是指醫生診脈的寸、關、尺3個部位)。以醫生善用的藥物來取「號」的就更多了,金代就有一位善用大黃的「穆大黃」,近代江西吉安有位名醫也叫「肖大黃」。張景嶽外號「張熟地」; 清代江蘇婁縣名醫方秋崖,人稱「方石膏」,近代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孔伯華亦有「孔石膏」的外號;以善用附子著稱的祝味菊先生,人稱「祝附子」;雲南吳佩衡也有「吳附子」之名。還有常把乾薑、附子、肉桂熱藥一起用的,成都陸鑄之人稱「陸火神」;成都有一位「蔡麻黃」,成都習俗畏麻黃如虎,看來這位醫生是敢用、善用麻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