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輔導:2011考研政治史綱衝刺考點(十)

中國近代史綱要涵蓋了中國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風雲變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輝煌的歷史征程”(1949至2007)三段近170年的歷史。

由於該科目覆蓋面廣、記憶難點多、易混淆內容多,政治輔導名師結合2011年考研大綱總結出了史綱部分十章的易考點,以此來方便考生在最後衝刺階段更好的記憶和複習。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易考知識點

一、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1、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爲了衝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鄧小平提出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強調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旗幟鮮明地提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

(2)從1978年5月開始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的題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實際上是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並且斷然否定“以階級鬥爭爲綱”的指導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形成了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3、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

(1)1980年5月,鄧小平發表《關於農村政策的談話》,肯定了包產到戶。後來,中央又進一步肯定包產到戶、包乾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是合作經濟的一個經營層次。

(2)以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爲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逐漸推廣開來。

(3)“統分結合”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促進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1983年10月,廢除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作爲基層政權,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爲村民自治組織。

(4)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開始進行探索。如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把部分中央和省屬企業下放給城市管理,開始實行政企分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等。

(5)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開始了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改革和建設。

4、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針對1977年至1978年出現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情況,1979年4月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堅決糾正前兩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認真清理過去存在的左傾錯誤。

5、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題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指出: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並指出,“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6、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科學地評價了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

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展開

1、新時期的任務

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爲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報告根據鄧小平的設想,進一步提出了國內工農業生產總值在本世紀末“翻兩番”的奮鬥目標,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2、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此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

3、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海南島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政策,並於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將全海南島闢爲經濟特區。

(2)1984年5月,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2月,決定開闢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三角區爲沿海經濟開放區。

4、初級階段理論和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

黨的十三大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完整地概括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總路線,制定了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鬥目標。

5、三步走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是: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200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l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新階段

1、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

(1)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2)“三個有利於”的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發展是才硬道理

(3)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4)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5)右傾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是主要是防止左。

(6)發展纔是硬道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

(7)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8)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

(9)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南方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人事問題,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2、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中共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總結了我國改革和建設的新經驗,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爲黨的指導思想,把依法治國確定爲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定爲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和十五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4、進一步推動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1)1990年3月,鄧小平提出了“兩個飛躍”的思想

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發展集體經濟。農村經濟最終還是要實現集體化和集約化。

(2)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

(3)同年12月,中央發佈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廢除農業稅。

5、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經過長達15年的艱苦談判,2001年12月11日中國終於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着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行動綱領的制定

(1)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爲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2)大會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1)2003年10月,在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2)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闡明瞭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堅持以人爲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

(2)2005年2月,胡錦濤深刻闡明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4)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決定》首次將“和諧”列入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即“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與經驗

1、根本原因和主要經驗

(1)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

(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

2、新的理論體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大陸和這個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