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三大安全挑戰亟須破解

日前在天津舉辦的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隨着一系列展覽、競賽和智能體驗同步上演,智能駕駛成爲最熱“關鍵詞”之一。業內人士認爲,安全性是智能駕駛不可迴避的頭等大事,目前仍存在功能安全、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風險,亟待化解。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我國將在五年內實現低速駕駛和停車場景下自動駕駛,在十年內實現更多複雜場景下的自動駕駛,到2040年,道路上行駛的車輛將有四分之三是智能駕駛車輛。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隨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推進,軟件算法等逐漸成爲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核心競爭力。其中,安全性問題尤爲凸顯,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挑戰

挑戰一:海量代碼的功能安全缺陷

近年來,隨着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功能越來越多,集成度複雜性增加,安全問題開始凸顯,由功能安全引發的自動駕駛事故比例逐漸增多。所謂功能安全,即電控系統失效故障導致的不合理安全風險。

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認爲,其根本原因在於汽車代碼數量激增帶來的安全缺陷呈指數級增加。周鴻禕說:“未來衡量車的指標不再是馬力,而是算力。以後每個汽車都是移動的計算中心,直接後果就是代碼的成倍增加,今天可能是數千萬行代碼,未來自動駕駛可能需要3億到5億行代碼。任何故障和漏洞都可能導致汽車功能失效。手機電腦死機了可以重啓,汽車死機了就是人命關天。如果我們把原來傳統的解決手機、電腦安全的思路照搬到汽車領域,肯定是行不通的,需要有更高級別的安全保障。”

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院長楊子發表示,爲確保功能安全,硬件平臺要完成4G向5G的轉變,滿足智能駕駛對高帶寬、高安全、低時延的通信技術的發展需求。核心軟件要自主可控,並在OTA方面實現由功能向服務的轉化。

挑戰二:車路協同的網絡安全風險

隨着智能駕駛車路協同的等級提升,網絡安全風險也在增加。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車聯網裡的大量傳感器永遠在線,但是因爲功耗問題相對簡單化,安全防禦能力有限,因此很容易被木馬入侵。同時,基於車聯網單點到多點的工作模式,一輛車可能把數據發送給相鄰的所有車,類似的大量直接通信會帶來新的安全問題。

防止黑客攻擊是保障智能網聯汽車安全行駛的關鍵。中汽數據有限公司智能網聯部部長張亞楠說,一旦車輛受到黑客攻擊,它會變成“殭屍”車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交通事故,威脅社會安全及人身安全,因此這就給政府和車企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國家層面,應加快推進標準制定,不僅包括汽車產品信息安全的技術標準,還需明確網絡安全漏洞管理規定,令車企有章可循;在企業層面,應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安全分析和監測,保障車輛運行中的網絡安全。

挑戰三:車輛行駛的用戶信息安全

隨着汽車智能化水平提升,數據量在不斷積累,其中包括大量的個人信息和隱私,可能存在的信息泄露風險引發廣泛擔憂。“智能汽車每天製造的海量數據爲什麼被收集,哪些數據被收集,會被誰使用,會不會被泄露?這些問題將成爲智能汽車時代繼里程焦慮、充電焦慮之後新的用戶焦慮。”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戰略官鄭剛說。

鄔賀銓指出,車聯網收集的數據,理論上覆蓋範圍越廣,越能精準掌握交通全局狀況,有利於優化道路交通。但對於車主而言,卻很不透明,很多時候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散播出去,例如車輛出發地目的地行駛路線行車軌跡等屬於車主的隱私信息。因此,車聯網覆蓋的信息邊界和信息權限問題,值得探討。

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克強認爲,目前亟須建立一個統一可控的技術平臺,形成一套貫穿車、路、雲、網等整體信息和數據的安全體系,在實現信息安全的基礎上,推動產業資源和技術資源的融合,使行業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