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張成澤走後朝鮮的政策走向
▲金正恩的姑姑金敬姬與姑丈「攝政王」張成澤。(圖/東方IC)
張成澤落馬,金正恩體制順利完成。一個以金正恩爲中心的班底,徹底建立起來。
朝鮮的二號人物,何以突然落馬。社會各界衆說紛紜。朝中社的公報和張氏的死刑判決書透露了一些情況,儘管這兩份檔充滿了政治語言。在人們猜測張氏落馬的原因時,更關心的是朝鮮未來的政策走向。這個奇怪的國家,會不會重新走向封閉。張氏的落馬會張成澤落馬對朝鮮未來政策走向有何影響,首先要搞清楚張成澤與金正恩分歧在哪?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
二是張成澤在經濟政策上與金正恩存在分歧。
三是軍方向金正恩施壓,導到張成澤落馬。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的歷史鐵律從沒改變過。張成澤政變之說,雖然已經被朝鮮當局認定,但事實上依舊沒有堅實的證據基礎。
張成澤政變難度極大,可能性很小。張氏是金正恩的姑父,想要掌握權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少主必須黯弱,無法理政。這一點在金正恩身上顯然無法做到。金正恩上臺以來,強勢作風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張成澤必須掌握武力部門。事實上,金正恩上臺以來,通過一系列調整,不僅掌握了軍隊的控制權,而且一上臺就一舉拿下了禹東測,掌握了朝鮮的安全機構。張成澤雖然貴爲人民軍大將,但他對軍隊的影響力,遠不能同金正恩相比。因此,對於一個沒有掌握武力的人來說,政變只是一場夢,開展政變尚不可能,更遑論政變成敗。
因此張成澤在供詞裡說「政變時期尚未確定。不過,我打算到經濟完全癱瘓、國家瀕臨崩潰的時候,把我的機構和所有經濟機關集中於內閣,並由我來擔任總理。我想如果我出任總理……人民和軍隊會對我喊萬歲,政變也就順利完成。」國家經濟崩潰只是一個遙遠的夢,而把所有資源集中於內閣由自己出任總理,最多就是想由自己收拾局面,當一把英雄。而到哪時,人民軍高喊萬歲,自己黃袍加身,只是張成澤一廂情願的想法。所以從供詞來看,張成澤的心中確有一個皇帝夢,但卻未必有付諸行動的計劃,所以張氏自言「政變時期尚未確定」。張氏的政變供詞,只是在被迫「坦白」形勢下,用「認罪」形式作出的自我辯白。但隨着金正恩的清洗行動逐漸開展,張成澤深感危險,不排除張成澤有得利金正男孤注一擲的想法。但這種被「觸發」的「政變」並不代表張成澤的野心。所以張氏被清洗,依舊是金正恩有計劃的行動之一。
政變並不是張成澤落馬的主要原因。哪麼他與金正恩的矛盾從何而來呢?
首先,清除張成澤,是金正恩掌權的關鍵一步。金正恩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就其次,張成澤與金正恩在經濟思想上存在矛盾。
張成澤是主管經濟的高官,他是朝鮮外交工作的操盤手,也掌握着朝鮮的對外貿易。
因此形成了一個強固的利益集團。張成澤與中國交往很多,也直接指導了羅先特區的工作。在朝鮮招商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入駐頗多。雖然矛盾頻傳,但中國企業獲利也確實不少。張氏的判決書中稱「低價出售煤炭等寶貴資源,以50年爲期向外國出售羅津先鋒貿易區的土地」等罪行,顯然針對中國。能在朝鮮開發資源併購買土地的也只有中國。在與中國共同開發朝鮮的特區之際,張成澤及其同事無疑也大發其財,與中國的政商同仁,實現了共同富裕。張氏利用朝鮮的有限開放政策大發其財,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因此他堅決反對金正恩新設14個特區,擴大朝鮮對外開放的政策,也不贊成朝鮮向歐美資本過多開放。號稱「開放派」的張成澤,事實上已經成爲已經成爲朝鮮擴大開放的阻力。
第三,張承澤「將經濟資源集中於內閣」的想法,不僅與軍方形成衝突,也不符合金正恩「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核武」的戰略思想。
最後,張成澤與中國有關人士關係密切,他的政治主張,閃爍着中國的政治意圖。這張成澤在朝鮮對外開放中,過於偏重中國。引起了金正恩等人的不滿。儘管張成澤政變之說還有待觀察,但張氏落馬後,其核心親信迅速逃往中國,反映出張成澤及其同黨與中國的聯繫管道非常通暢,關係不一般。清除張成澤,也反映出金正恩對中國影響擴大的沒有張成澤,朝鮮的未來政策將會如何調整。
首先,朝鮮將繼續改善對華關係,但朝鮮的開放引資將會擺脫對中國的單一依賴,逐以朝鮮新近發現的稀土資源爲例,朝鮮準備與SRE Minerals公司合作開發。儘管消息還有待證實,但朝鮮擴寬對外引資方向,更多的吸引西方資本的目的還是非常明顯的,其次,金正恩將推動更多的朝鮮城市對外開放,以解決國內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最後,朝鮮會在繼續推動軍隊經濟事業轉向民用,金正恩清除張成澤,很大程度是爲了安撫軍方的不滿。所以軍隊產業轉向民用的進程肯定不會停止,但速度會有所放慢。
張成澤的落馬,改變不了朝鮮經濟改革和逐漸開放的大趨勢,也不會動搖金正恩「核武與經濟」並進的政策。但他會影響朝鮮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思路及方向。金正恩在掌握大權之後,將在軍隊與內閣之間不斷的平衡,同時朝鮮的開放與引進外資也將更多的着眼於西方資本而非中國資本。以張成澤的下臺爲標誌,金正日體制宣告徹底結束,而一個面向全世界引進資金的朝鮮也將逐漸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 版權聲明:圖片由CFP視覺中國與東方IC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作者劉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周晶晶,北京朝陽外國語學校教師。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