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餓卻拼命吃? 你吃的可能是孤獨與焦慮...

▲明明不餓卻一直想吃?(示意圖達志影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工作壓力大,熬夜加班的日子食量變得很大,或者有時覺得不餓,但總想東西。吃多後悔自責,但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專家表示,其實在這種情形下,吃並非用來解決飢餓感,而是降低焦慮、緩解孤獨。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在《生命時報撰文指出,有研究顯示,咀嚼有助於舒緩焦慮情緒試驗發現,咀嚼口香糖可引起α腦波數量增多、波幅增大,而α腦波是精神處於平靜狀態時的標誌,情緒緊張、焦慮則α腦波減弱。

宋崇升說,壓力情境下的吃,實際上是透過口腔的咀嚼降低焦慮,緩解壓力。另外,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攝取,還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這是一種讓人產生愉悅感化學物質。所以,失戀的人會吃很多東西,就是無意識透過這種方式抵禦失戀帶來的負面情緒。

▲壓力大的時候,食量也會增加。(示意圖/《ETNEWS新聞雲》資料照)

宋崇升表示,還有研究表明,越孤獨的人越易餓,越想吃東西。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吃在人類進化中是一項高度參與的羣體性社會活動。飢餓促進進食行爲,進食行爲強化社會聯繫。時至今日,人們大多時候依舊是和他人一起吃飯。所以,當人們覺得孤獨,就會本能地去尋求食物,潛在的心理含義則是想透過食物尋求社會聯繫。

不過,宋崇升提醒,透過進食減壓或排遣孤獨的方式是非理性的、不積極的,建議可以細嚼慢嚥,不排斥吃東西,但速度要放慢。

宋崇升解釋,在下視丘處有一個會產生飽腹感的結構,叫飽食中樞,這個部位至少需要10分鐘的信號反饋,才能產生飽不飽的感覺。而細嚼慢嚥,可以拉長進食時間。這樣,一定時間後,飽食中樞就會產生「吃飽了」的錯覺,進食行爲就會因此停止。

如果忍不住想吃,宋崇升呼籲,用含糖量低的水果代替高熱量零食。另外,可以做好時間管理,分解繁雜任務,儘量減輕工作壓力,還有多和親友溝通,及時排遣情緒,緩解孤獨感。

▼嘴饞的時候建議以蔬果代替零食。(示意圖/CFP)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影音推薦】鬼壓牀有解!竟是「睡眠癱瘓症」作怪...8類族羣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