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黨旗紅】綜述:黨建引領“帶”出幸福路 青海、四川脫貧工作見聞
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於楊 王志豔)“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宣傳採訪活動近期結束了在青海、四川兩站的實地調研,當地各級黨組織以黨建爲引領,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等方面工作,其中的生動故事和卓然成果給參與活動的新聞工作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幸福生活在哪裡
四川省甘孜縣環境惡劣、資源匱乏、“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面對這樣的現實,甘孜縣扶貧開發局首先着眼居民的生活難題,在距離當地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合理的位置選址,設置易地扶貧安置點,爲591名居民創造新的生活環境,改善條件。
同時進行勞動技能考察。挨家挨戶統計居民年齡、專長、技能、受教育程度等,建檔立案替居民謀自立之路。
安置點黨支部與12家企業、單位結成共建對子,幫助開展技能培訓59場,幫助解決就業崗位138個,搭建產業銷售平臺9個,人均年收入增加近2000元,安置點羣衆全部脫貧。
無獨有偶,在青海省循化縣,這裡黃河經流、山河壯美,但卻因河牀太低,難以引水灌溉,得不到好收成。當地的農戶種麥子不掙錢,居民大多除耕作外缺乏其他的勞動技能。在經過對土地進行考察和分析後,當地村幹部採購線辣椒種子,更改耕作方案,“地貧人困”的窘境才成爲過去。
細長像線的辣椒,皮薄、肉厚、色鮮紅、味香醇。“以前辣椒不好賣,現在拉麪館老闆到村裡來收購,第一茬能賣到25元一斤。”循化縣新建村村民馬熱者卜說,一年收三茬,一畝地年收入至少5000元。在新建村,像馬熱者卜這樣20多戶撒拉族貧困戶都種上了線辣椒。
據統計,如今在循化縣辣椒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從“要我種”到“我要種”,熱火朝天的線辣椒種植,讓上萬名撒拉族羣衆嚐到了甜頭。
沒有人願意過着困難的生活,也沒有人不願意去改變面前的困境,讓這些曾經的貧困戶難以爲繼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焦慮,以及不知道出路在哪裡的迷茫。
而當地扶貧開發局所做的工作,正是對種種難題的逐步拆解,從安置穩定的生活環境,到提供生存技能的培訓、致富道路的指引,再到扶貧產業行業的扶持,系統性的工作對貧困戶脫貧摘帽的影響是深遠的。
幸福生活從哪來
爲曾經的貧困戶創造條件的人,是一羣可愛的人。
來自成都龍泉驛區的王勇福,是赴甘孜援藏的基層幹部,對於這樣一份工作,他不覺得有什麼可抱怨的。與他同期上高原的每個人,都是在指定工作時間前三個月就奔赴駐地進行交接,沒有適應缺氧的時間,沒有過渡期,對他們來說,所做的是爭分奪秒的工作。
四川省德格縣本地人其美多吉也不遑多讓,過去30餘年他駕駛着長途郵車穿梭在甘孜縣與德格縣之間聳立的雀兒山上,“140多萬公里,足以繞赤道35圈、往返地球和月球之間2次的距離,0事故。”他對自己的成績很驕傲。
規定的工作時間是早上6點,但爲了不影響下午的配送,其美多吉通常凌晨3點就出發,趕在中午前就到達目的地。黨刊、報紙、糧食、網購的生活物資、娃娃的錄取通知書……哪怕只有一張明信片,郵車就不會停。
在四川甘孜州石渠縣,一座現代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區解決了高原上吃菜難的問題。這個堅持以市場爲導向的園區也爲周邊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利用科技讓百姓致富,讓人們有持續的、可累積的收入。
一百個可供穩定使用20年以上的蔬菜大棚,是依託中糧集團的技術和人力一平米一平米的搭出來的。技術人員駐紮在園區內,在田間地頭指導種植、安排生產計劃、記錄種植區溫度溼度水肥等數據。合作的科研院所則依據收集的數據,分析研究並反饋指導園區下一步種植。
“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各地脫貧攻堅的工作都有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口號,但這樣的口號不是喊喊而已,而是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幹出來的。
歷盡千辛萬苦走基層,道盡千言萬語明政策,想盡千方百計解難題。對於當地脫貧摘帽的人來說,幸福生活正是來自於這羣以黨建引領爲目標,不辭辛勞的各級黨員幹部的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