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民文藝的可貴實踐

新華社廈門11月26日電題:一場人民文藝的可貴實踐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張逸之、吳劍鋒

兩年,一頭扎進農村,與農民吃住一起,讓剛剛脫貧的農民演他們的脫貧故事。導演郭嘯這場大膽實驗,結果如何?

11月25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國產電影展開幕式上,1972年出生的郭嘯,作爲導演代表上臺致辭。他的這部由脫貧農民本色主演的真實脫貧故事片《一個不落》,將在本屆電影節展映。

“這是一次人民文藝的可貴實踐。”1972年出生的郭嘯告訴新華社記者,藝術源自生活,人民需要藝術,更需要來自真實、能與他們血脈相通的藝術。

影片中的梨花村,原型是山西省長治市武鄉上司嶺頭村,這裡曾是十里八鄉有名的貧困村駐村扶貧工作隊改變了村民的命運,武鄉羊肥小米品牌創立了,微商銷售模式搭建了,曾經滯銷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了,光伏項目立起來了,嶺頭村在2016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2017年春節,郭嘯第一次來嶺頭村採風,決定把這裡的故事搬上大屏幕。那些歷經了滄桑依然掛着笑的高原紅的臉,長滿了老繭卻溫暖無比的有力的手,言語間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嚮往,都觸動着他。

不需要佈置場景,土黃色土地搪瓷大碗、簡陋的窯洞、磚牆石壁石桌,就是最好的景。不需挑選演員精準扶貧政策下脫貧的農民,就是最好的演員,他們的真實演繹最具話語權。

紮根數月,寫好劇本,當年5月1日,《一個不落》開機

影片以返鄉青年張帆視角,講述了駐村扶貧幫扶工作隊進入梨花村後,依靠黨員、羣衆解決土地遺留問題、家族矛盾;通過精準扶貧,帶領梨花村成功脫貧的故事。電影禮讚扶貧工作隊幹部,更真切呈現了貧困農村的自然風貌、社會地理、農民生存樣態以及情感訴求。

爲了讓連相機都沒見過的農民對攝像機不發怵,郭嘯從不喊“開機”,總是在與農民聊天的輕鬆氛圍下漸入拍攝佳境。爲了拍攝過程中不打擾農民表演,劇組沒請劇照師。

在自己最熟悉的天地裡,農民們每天拿到一張臺詞,在規定的情景內,“可勁兒折騰”。演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們都很投入,沒人跳戲。

背臺詞對農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想到,農民們每天領到臺詞後,不僅能背下來,還能對臺詞做合理改變,融入了當地語言特色。“抿圪鬥”“拉拉話”“不歪”“牛哄哄”“瞎胡球鬧”等真實生活中“流”出來的語言,讓影片接上地氣,還冒着熱氣。

不少當地農民主動要求入戲。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拄着柺杖來找郭嘯,“村裡其他人都扮上了,給我也加個角色吧。”

村幹部腐敗、懶漢混吃混喝、兄弟反目孩子交不起學費;到扶貧幹部進村,與農民傾心交談,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確立精準扶貧政策。而後,村幹部積極配合工作隊做好脫貧致富工作,光棍李二狗入了村裡新成立的農民經濟合作社、光棍狗蛋成了鄉村快遞員,上不起大學的孩子工作隊給聯繫了愛心企業,村莊各種亂象得到了改善,鄉風民風村容村貌向好……走上脫貧致富大道的梨花村,正是千千萬萬個脫貧村的真實寫照

“精準扶貧讓俺們村告別了窮日子,過上了好日子,還讓俺們當了回電影演員。”劇中扮演老支書的嶺頭村73歲村民張來旺深情地說,俺們感覺日子越過越好,往後更有奔頭。

2018年10月,《一個不落》在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首映;2019年,影片被推選爲2019年度國家電影精品工程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20年10月17日第7個國家扶貧日前夕,《一個不落》登上大銀幕

電影上映以來,郭嘯接到了許多農民朋友來電。他們感謝劇組拍了一部讓農民感到親切併爲之感動的電影。郭嘯說:“這是一部由人民參與創作,爲人民抒懷的電影,是我應該感謝你們,人民的喝彩纔是藝術存在的根本價值。”

隨着貴州省日前宣佈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與其說這部電影的拍攝是一場實驗,不如說是我們抓住了變革時代賦予的機遇。”郭嘯說, 這是主旋律電影創作的最好時代,電影人應當忠於時代,以光影講述更多觀照現實、映照民心、推動進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