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業進化,服務零售解題

▲疫情(2020-2022)期間美容美體門店經營情況▲美團平臺美容美體行業消費評價關鍵詞

文 | 闌夕

國產面部護理品牌樊文花現在每天會在美團上直播至少15個小時,在過去不久的雙十一,光是在美團直播間里拉動的銷售額就超過了2000萬人民幣。

通常情況下,美團很少被視爲直播市場的主流玩家,或許恰好也是這個原因所致,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直播紅海里,美團的發力乃至切入點,都足以稱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事實上,樊文花所屬的生活美容行業在美團開播的日均場次已經接近2000場——預計明年可能將會破萬——對於商家來說,美團直播的最大利基在於收益非常「簡單粗暴」,那就是80%以上的訂單核銷率,這是最實際也是最需要的ROI。

換句話說,在美團的直播生態裡,製造網紅的概率可能不大,但是讓每一家實體商家真切的賺到錢、感受到流量轉化的價值,已經成爲了某種意義上的標配。

不過,要說美團就此攪動了中國互聯網的直播江湖,倒也未必準確,這個致力於本地生活的平臺更像是將直播視爲一種經營工具——就和它這些年來做的幾乎所有事情一樣——本質上,都是要通過數字化和標準化的方式爲零售業解題。

這道題的答案並不隱晦同時也困擾多年,只是接近答案的論證過程還在百舸爭流:所有人都知道,零售業需要的無非是交易效率、顧客質量和訂單增長,但在如何攀爬這三座大山的命題上,科技公司的解法各有不同。

樊文花在全國有6000多家門店,每個月的超級會員日活動當天,5000多家門店都會開展聯合直播,銷量往往可以達到平日的5倍之多。

但在另一方面,樊文花委實不具有生活美容這個行業的普遍性,在中國,美容美體商戶約有150萬家,其中88.9%都是隻有一家門店的個體戶/夫妻店,而擁有20家以上連鎖門店的品牌僅佔0.1%,這是一個高度集散化、傳統化的市場,主要分佈於小區底商和街頭巷尾。

以小店、散店爲主的供給端,難以避免遇到兩個問題:

其一,是品牌信任度嚴重不足,顧客對於服務天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劣勢,於是只好依賴經驗,需要來自親朋好友的驗證方能打動決策;

其二,是商家的服務半徑大多數不超過5公里,甚至只能做一個住宅小區的生意,沒有意願、也沒有資源去嘗試數字化技術,與其考慮互聯網的營銷投放,不如多僱一個人去發傳單。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爲同行都邁不出這一步,那些願意第一批吃螃蟹的商家,纔得到了最爲肥厚的入局紅利。

根據美團在麗人行業峰會上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團直播的「財富密碼」非常質樸,比如美髮行業,只要能夠穩定高頻的開播,新客增長的佔比就很容易達到30%,藤野造型的髮型師湯尼10月份在美團直播了66場,吸引了大量的顧客前來指名由他剪髮,他的月收入也突破了5萬塊錢。

當然,確實不是每家店鋪都有開播的能力,這在美團內部看來,也是相對偏高的運營挑戰,所以美團做了比較完善的扶持策略,那些暫時無法參加直播的商家,也可以去蹭美團官方直播間的流量,提供一口價的服務套餐,當用戶感興趣後,他們也會順着直播間過來下單買券。

另一方面,腰部和尾部的商家如果願意開播了,美團也配好了補貼的流量包,甚至一對一的銷售培訓,涵蓋了從冷啓動到成熟期的長期規劃。

重要的是,這些舉措看起來是直播的甜頭,但在背後,實際上是美團希望帶動中國實體服務業騰籠換鳥的宏願。

美團入局直播行業後,可能不會成爲國內直播行業裡的一個核心入口,但它本身卻是商家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途徑。

在很大程度上,一家店鋪能夠怎樣利用美團提供的能力去做生意,就決定了它的上限有多高。

比如藤野造型,這個品牌幾乎就是長在美團上的,2018年前,它甚至連POS機都沒有,全都是線上買單,即使現在開到了商場裡,有自然客流進店,但來自美團的佔比依然高達90%,甚至連開新店,都會參考美團的數據,美團在哪裡的用戶量更高,就把店開到哪裡。

美團直播的功能線後,藤野造型也是第一輪入駐的品牌,創始人唐利榮想得很明白,髮型師的手藝是不可視的,直播則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展現機會,當髮型師們都可以在鏡頭裡演示技術並實時答疑,這對用戶的信任感增進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今年的美團麗人峰會也順勢啓動了百大手藝人評選活動,要從平臺30多萬認證髮型師中精選百名「寶藏髮型師」,這些Tony老師雖不至於成爲那種可以跨平臺的大流量主播,卻實打實的可以爲自己帶來客人,不賺流量的錢,而是賺本事的錢。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雙向奔赴:美團作爲平臺方,也迫切希望商家們追求更高的所謂「網感」,只有獲得了回報,美團的標準化供給——包括直播在內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纔會賣得更好。

經濟學的概念裡,有一個廣爲人知的「口紅效應」,意思是說在經濟承壓的年代,口紅這種非必要的商品反而會銷量大漲,因爲它的價格比較親民,同時又能讓人變美,帶來的心理慰藉大有市場。

美團研究院對於今年美容美體行業的研究報告,也有類似的數據支持:

截止到2023年8月,67.6%的從業者反饋門店經營狀況尚未恢復到2019年同期,但是與此同時,今年美容美體業的開店率約爲25%,其中美團平臺上的新店開張率更是高達55.1%,創下近5年曆史新高,也遠超2019年的水平,而閉店率也低於2019年。

美團平臺的數據也顯示,2023 年1-8月平臺上美容美體活躍消費者人數同比2022年同期增加 52%,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172.8%。

這是一份很有「嚼頭」的數據,一方面,美容美體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在經歷着經濟週期的衝擊,而另一方面,經營者又呈現出普遍樂觀的心態,相信生意發展會越來越好,而美團上每年4億人次的消費規模,又爲這個高客單價的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增量。

最大的障礙依然是行業整體的數字化水平,已經是2023年了,能夠實現線上運營的門店,只有區區6%,很難想象,在移動互聯網浪潮深刻改變了人們生活起居的十餘年後,作爲一個常見的消費場景,美容美體業的線上化仍然顯得道阻且長。

數字化程度不僅對產業本身有着諸多影響,它還會反映在消費市場的標準化問題上。

對於消費者而言,美容美體業便是一個典型的「中等決策」,它不像打一輛車、買杯奶茶——即便踩雷也不會損失太大成本——那樣隨意,同樣,普遍每週一到兩次的消費頻率,也不會構成什麼能夠決定人生走向的選擇,在這份中間屬性裡,不同的店鋪之間所提供的服務水準往往是參差不齊的。

既然是嵌在生活場景裡,就意味着消費者不太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貨比三家而是就近選擇,於是服務水準的差距就在此時體現出來,它不僅代表着消費者的信息弱勢,還造就了服務過程中八成的糟糕體驗。

而美團爲美容美體業創造的變革方向則是:服務千萬條,標準化第一條。

「無推銷辦卡」,是美團上的消費者對美容美體業排序TOP的評價關鍵詞之一。

在很多時候,用戶對於美容美體業的負面印象都集中於「割韭菜」行爲,商家的獲客成本居高不下,於是極其重視一錘子買賣,全店上下的首要任務都會使勁渾身解數勸說顧客辦卡,用一次性的鉅額儲存費用來抵消經營成本,卻不在乎復購率。

這種做法, 既違背了消費者的需求,也產生了「劣幣驅良幣」的後果,對那些願意老老實實做生意的商家不太公平,而從美團的洞察來看,疫情後消費者的線上消費習慣逐漸開始始從商品向服務蔓延,服務消費也開始出現零售化趨勢,以單次消費代替充值辦卡,平臺通過給消費者提供透明化、標準化的服務型商品提高了成交額。

簡而言之,就是大家都學精了,不再甘願被套路,而線上平臺的興起,則天然利好零售型的交易,商家把服務明碼標價的掛到櫥窗裡,用競爭力去爭取用戶。

什麼是標準化?這就是了。

銷售形態可以創新,獲客路徑也可以創新,唯獨在最本質的供給層,美團可以用公平且普惠的產品,去一視同仁地服務所有商家,同時匹配當下主流的消費偏好,沒有任何一方——包括平臺在內——是特殊的,規則的一致性,也確保了整個商業生態的可持續性。

已經有15萬家美業門店覆蓋了美團的標準化供給服務,像是藤野造型這類運營工具用得相對成熟的品牌,門店的交易規模甚至可以比優化前上漲20%以上。

無論是直播還是其他手段,美團都在把「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變得日益務實起來,因爲「更好」的需求離不開「更多」的選擇,只有消費者的選擇足夠豐富了,市場競爭的好處才能體現出來。

就像美業的發展越來越細分化,就連專門做染髮或是頭療的門店都在高速增長,餐飲業百花齊放的今天,正是美業正在趕往的明天,而讓每條賽道上的商家都有機會被看到和被選擇,則是美團的價值所在。

而屬於美團的耶拿戰役,可能就以低調兇猛的直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