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記者:中美對抗的下一個戰場是臺灣

(原標題:邁克爾·舒曼中美對抗的下一個戰場臺灣

導讀

臺海局勢的日益緊張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美國《大西洋月刊》刊載本文介紹美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三方互動詳情。本文作者站在美國立場,以偏袒臺灣的片面視角介紹、分析臺海形勢,但作者對美方態度的分析仍有一定價值。觀察者網翻譯此文,以供參考。

【文/邁克爾·舒曼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羣】

臺灣是一枚從未引爆過的炸彈。關於該島命運的爭議有可能在數十年內引發中美衝突。但令人擔憂的“中國入侵”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發生。臺海局勢陷入僵局如此之久,以至於臺灣的窘境常會悄無聲息地退入亞洲事務的隱秘角落,被看起來更爲緊迫的危機所遮蔽,如朝鮮的核子野心和激烈的印巴克什米爾衝突。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變化無常的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正受到新冠疫情和自身疾病的困擾,而且此前就已放手亞洲事務,因此大家越來越擔憂美國是否會履行保衛臺灣的承諾。相比之下,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堅定自信,其在香港突然收緊管制,出臺了一部影響深遠、具有約束性的國家安全法,而在國際社會卻鮮有國家對此做出實質性迴應。結果,某些臺灣觀察家和臺灣領導人自己都開始擔心,爲了控制該島而爆發戰爭風險正在升高,戰爭可能會被意外引發,也可能是北京蓄意爲之。

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Joseph Wu)對我說:“情況越來越令人擔憂。”他說,北京長期以來聲稱中國對臺灣擁有主權,他“非常擔心”這一主張會被用來當作“攻擊臺灣的絕佳藉口”。

華盛頓也警鈴大作:參議員喬希•霍利(Josh Hawley)和衆議員邁克•加拉赫(Mike Gallagher)最近幾個月各自提出議案,要求華盛頓(相當模糊地)強化美國對臺灣的協防承諾。加拉赫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任何人都不能再心懷中共會和平統一臺灣的幻想。”

在這樣一場歷史悠久,緊張刺激的對抗中,無數摩擦和傷痛應運而生,想要辨別危機何時爆發將會是非常困難的。臺海緊張局勢可以追溯至1949年,當時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人在一場血腥的內戰中擊敗了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將其從中國大陸驅逐到臺灣一隅。在臺北,國民黨重建了與大陸敵對的“中華民國”。而共產黨人創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放棄對臺灣的主權要求,北京認爲臺灣不過是一個割據省份,這就使得戰爭陰雲一直籠罩着該地區。而本輪緊張局勢可能也僅是又一波的政治動作和武力恫嚇。

不過,中國顯然正在加大對臺灣的壓力。最近幾周,中國軍方在臺灣附近、空中和海上進行了不同尋常的演習和訓練。上個月,北京方面明確表示,臺灣海峽不存在一條非官方中線(劃定該中線原爲確保這條重兵佈防的水道具有一定安全性)。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最近警告臺灣:“玩火者必自焚”。

外交部發言人稱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 圖片來源:中新網

一些臺灣專家不認爲大陸想發動戰爭。如果入侵臺灣,將承受無法估量的高風險。一旦攻擊失敗,或久拖不決損失慘重,那這一行動就將使其反受其害。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非常任高級研究員、資深臺灣問題專家理查德•布什(Richard Bush)認爲,大陸加大壓力不是戰爭的前奏,而是風險較小的長期戰略的一部分,旨在削弱各界對臺灣政府的信心以及臺灣的抵抗能力。他對我說:“你要想嚇住別人,就要把所有螺栓擰緊。”

然而,這一調門升高的警報暴露出全球安全形勢具有不確定性,起因是權力平衡發生變化和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已然崩潰。自二戰太平洋戰爭結束以來,亞洲形勢雖然並不總是和平的,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藉助一以貫之的外交政策原則和美國軍事力量,華盛頓在亞洲建立了一個聯盟體系,鞏固了美國在該地區的權力,並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提供了足夠穩定的發展環境。

而現在,該秩序正面臨挑戰。一個復興的中國正在爭奪美國的亞洲主導權,試圖重建其地區霸主的歷史地位。與此同時,在華盛頓,以特朗普爲首的孤立主義者正在質疑美國在冷戰時期對亞洲和全世界所作承諾具有怎樣的目的和價值。這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使得人們開始懷疑美國安全體系能否或會否持續下去。

在此地緣政治亂局的壓力之下,臺灣是這個體系中最可能受壓開裂的縫隙之一。在國內政治變動的驅使下,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鬥爭強度達到了近幾十年最高的水平。最大的轉變發生在中國……

在北京看來,臺灣也正朝着“錯誤”的方向,與中國漸行漸遠。曾在臺灣被廣泛接受的觀念是臺灣在某個時刻應與中國大陸統一,而成爲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則是會引起巨大爭議的主張。但在觀念和情感方面,臺灣社會越來越傾向於走自己的路,越來越多的公民支持獨立,並視自己爲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此一精神已經浸染臺灣政治。已開始其第二任期的蔡英文“總統”,現正努力獲取全世界對臺灣的支持,減少臺灣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使臺灣不再脆弱。她還努力加強臺灣與美國的關係:吳釗燮說,他的政府希望與華盛頓達成一項貿易協定。

北京發現蔡英文極具威脅性,已對其懷有敵意。這就使得兩岸無法再通過談判來緩和緊張局勢。大陸已爲兩岸展開談判設定了先決條件,其中包括臺灣要接受已在香港實踐的“一國兩制”模式,而蔡英文則拒絕接受。吳釗燮說:“我們當然希望中國人能明白,爲了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大陸有必要與臺灣展開接觸。”但是,他補充說,“我不認爲兩岸展開會談、開始接觸的時機會很快到來。”

現在,特朗普也被拋進了這個沸騰大鍋之中。特朗普政府轉變態度,對北京採取更具對抗性的立場,這對臺灣既是好事也是壞事。一方面,華盛頓大張旗鼓地加大了對臺灣的支持力度:今年8月,特朗普派遣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Alex Azar)前往臺北,這是40多年來訪問臺灣的美國最高級別官員。

阿扎的到訪激怒了中國領導人,他們認爲這些美國代表闖入了自家後院。北京在臺灣附近舉行的兩次軍事演習都碰巧發生在美國官員訪臺之際。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也使臺灣更有可能被拖入兩大強國之間偶然或意外爆發的衝突中,例如在中美兩國劍拔弩張的南中國海爆發的衝突。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臺海展開演習

但受特朗普影響最嚴重的則是他一直沒有做到的事——堅決捍衛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特朗普的出現刺激了美國外交政策圈,使美國外交人士開始懷疑美國是否有決心堅守其國際承諾,而臺灣問題所引發的憂慮不過是這一懷疑的副產品。在背棄協議、詆譭國際機構和挑釁盟友方面,特朗普有着長期的記錄。

就臺灣而言,這個問題更爲緊迫。特朗普會保衛臺灣嗎?過去,中國領導人不得不假設與臺灣開戰就等同於與美國開戰,但現在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更爲模糊。戴維森學院的裡格說,特朗普“變幻莫測的領導藝術會讓北京更加爲難,但也會讓北京更加輕鬆。只要你觀察一下特朗普政府的行爲模式,就該明白中國人有理由認爲他們現在就能做成這件事。現在是時候了。”

其中一些風險是短期的。隨着中國經濟復甦,國內政治壓力正在減輕。特朗普可能會在三個月後下臺,新的喬•拜登政府可能會重振美國的亞洲聯盟,並減少美國意圖的不確定性。

但臺海緊張局勢不太可能緩和。無論誰執掌白宮,美中關係都幾乎肯定會繼續惡化。特朗普可能對美國主導的秩序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害,他發起的政治運動將在11月大選後繼續進行下去。臺灣不會對北京的要求讓步。不管是不是想開戰,大陸對待臺灣的態度仍將是更加堅定自信。

吳釗燮說:“如果把這一切放在一起看,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政府正試圖擴大其全球影響力。而臺灣正巧處於最受其影響的前線。”

這使得臺灣問題成爲華盛頓亞洲政策的終極測試。如果北京真的敢攻擊這個島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可能會決定是中國還是美國佔有太平洋地區的統治地位。如果華盛頓不站在臺灣一邊,美國在該地區的同盟體系就可能會土崩瓦解,美國的力量也會隨之毀滅。臺灣之爭也許是冷戰的遺物,但它將塑造未來。

推薦閱讀: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依美謀“獨”,恐難“和統”

數月來,臺海之間暗潮洶涌。

美副國務卿“訪臺”,大幅加碼“對臺軍售”;解放軍軍機頻繁巡臺,讓臺軍神經緊繃;蔡英文當局在“臺獨”邊緣瘋狂試探,國民黨卻突然提議“臺美復交”、“求美協防颱灣”……再加美國大選陰雲籠罩,臺海未來局勢恐難樂觀。

“臺獨”民粹在島內四處擴散,與此同時,大陸輿論攻勢漸漲,“武統”聲量不斷攀升,兩岸民間對抗情緒隨之高企。

臺灣和平統一的可能性還有多大?大陸對臺政策是否調整?美國大選有哪些變數,大陸又該如何提防?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

【採訪/觀察者網 李泠】

·“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觀察者網:近來解放軍軍機多次飛越所謂“臺海中線”,臺“國防部長”嚴德發在7日的“業務報告”上給了個數據——“今年初到10月7日止,有49架次共機逾越‘臺海中線’,爲1990年以來最高數目”。這釋放了什麼信號?

王在希:解放軍空軍近期派戰機持續抵近臺灣近距離巡航飛行,確實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它向民進黨當局傳遞了一個明確的、極其重要的信號,就是“臺獨”分裂勢力不要錯估形勢,誤以爲臺海發生戰爭美國會支持保護臺灣,有了美國撐腰大陸就不敢動武。

在涉及領土主權問題上,大陸方面不會有任何退讓,也不會有什麼懼怕,如果蔡英文當局膽敢在“臺獨”分裂道路上“邁出實質性一步”,大陸方面將義無反顧,不惜一切代價,堅決粉碎“臺獨”分裂勢力,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已經明確表示,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也就是說,“海峽中線”不可能成爲臺灣安全的一道防線,據我所知大陸方面也從來沒有承認過“海峽中線”。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近期解放軍分別在北海、東海、南海四個區域舉行大規模實戰化演練,演練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區域之廣,實戰化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這種實戰化演練距離實戰只是一步之遙。一旦臺海地區出現武力衝突,這對臺灣來講是災難性的,美國絕對保護不了他們,希望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深思。

觀察者網:東部戰區微博表態,“丟掉幻想,準備戰鬥”,讓很多大陸網民振奮,網絡上關於“武統”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您如何看待網民的這一情緒?就當前臺海局勢來看,“武統”的可能性是否已超過“和平統一”?

王在希:40年前我們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代替此前30年堅持的武力統一臺灣的方針。應該說當時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是正確的,當時臺灣是國民黨一黨專政、蔣經國一人拍板,而且蔣經國在堅持一箇中國、主張國家統一立場上與大陸一致,所以在當時提出爭取國共和談、和平統一中國,也是有現實可行性的。從客觀效果來看,堅持和平統一對臺方針,爲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爭取到了寶貴的40年時間。

但現在臺灣島內的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我是在2016年底一個媒體年會上第一個正式提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逐漸喪失這一觀點。因爲——

第一,“臺獨”勢力已經在臺灣坐大,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在臺灣全面執政,反對“臺獨”的國民黨失去制衡能力。

第二,臺灣已經是多黨體制,任何政黨都不能代表臺灣人民與大陸談統一問題。

第三,在臺灣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連“兩岸一中”都不承認,怎麼可能來跟大陸談統一?

所以臺灣問題到今天,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隨着蔡英文當局不斷加速“去中國化”的“臺獨”進程,大陸的武統聲浪自然也日益高漲,這充分反映了大陸的民意,有利於遏制“臺獨”分裂的發展勢頭。

那麼解決臺灣問題是否只有通過戰爭來解決?我覺得還有第三條道路可供選擇,那就是我曾經提出過的“北平模式”,以戰迫和,以武促統,兵臨城下,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縮小代價。但無論如何,不動用軍事武力這個手段,光是依靠政治談判、民間交流、小恩小惠,是不可能實現兩岸統一的。

當然,無論將來是和統還是武統,爭取臺灣民心、做臺灣人民的工作還是要堅持。即使在目前情況下,我們還是要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做到仁至義盡,同時做好隨時粉碎“臺獨”分裂圖謀的充分準備,這樣我們就佔據了道義制高點。

觀察者網:自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當局似正以“切香腸”的方式觸碰大陸對臺“三條底線”。您如何看待他們這一策略

王在希:是的,蔡英文與陳水扁都搞“臺獨”,目標一致,但他們兩人在策略上、在具體做法上有很大不同。陳水扁比較張揚,更加具有冒險性,企圖在短期內,用二三年時間完成“法理臺獨”,搞激進“臺獨”,結果明顯失敗了。

而蔡英文則是打着“維持現狀”的幌子,用切香腸的方式,從“去中國化”入手,一步一步地推進“臺獨”,這種做法對臺灣民衆更具有欺騙性,對兩岸關係具有更大危險性。我們必須高度警惕,認真防範,從最壞的情況準備,採取必要的措施,堅決遏制住“臺獨”分裂的進程。

蔡英文和陳水扁(圖/臺媒)

觀察者網:但島內一直有一種僥倖心理,認爲大陸“顧全大局”不會真的和臺灣開戰,有臺灣網友甚至表示“大陸只是在嚇嚇人,不會真打起來啦。”您認爲呢?

王在希:現在最大的危險性就在這裡。因爲大陸方面顧及臺灣同胞的感受,有些話不好說的太重太硬,保持理性,做到先禮後兵。而民進黨當局是不計後果,刻意誤導輿論,鼓動和利用民粹。大陸強硬一點,他就說是“打壓臺灣同胞”;大陸溫和一點,他就說大陸是“紙老虎”,只是說說而已,不敢真打。所以當前如何讓臺灣民衆深刻認識到民進黨玩弄“臺獨”的危險性,不要被民進黨當局綁架,是一個很大問題。

·要包容理解臺胞複雜心態,在鬥爭中求團結

觀察者網:多年來大陸一直推行“惠臺政策”,之前曾有臺灣的專家表示,大陸讓利其實只讓給佔臺灣人口比例非常少的臺商,而非大部分臺灣民衆。就您的接觸、調研瞭解,這話是否屬實?

王在希:臺灣同胞與我們情同手足,本着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過去兩岸經貿合作過程中,適當給臺灣朋友讓點利,作爲大陸同胞的一份情誼,無可厚非。至於您說到“讓利只讓給臺商”的說法不是很準確。實際上我們對臺灣同胞關心照顧到的還有在大陸學習創新創業的廣大年輕學生,以及一些在兩岸從事文化公益活動的團體及個人。

當然在操作上,過去可能照顧從事兩岸經貿交流的大臺商較多,他們獲利後沒有完全把獲得的紅利轉讓給廣大臺灣中下層民衆,所以近年來我們也在探索如何把利直接輸送到臺灣老百姓手裡,減少中間環節。

觀察者網:當前臺灣社會內部有哪些可以團結的力量?

王在希:臺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而且在不斷分化重組的過程中。團結大多數,相信絕大多數臺灣同胞,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除了新老統派團體人士包括新黨之外,以民衆黨爲代表的廣大第三勢力,還有百年老店國民黨,都是我們需要團結的力量。凡是認同兩岸一中、反對“臺獨”分裂的人士,都是我們團結的對象。

有兩點特別要注意,一是要包容理解臺灣同胞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複雜心態,要有寬闊的胸襟,不能以大陸自己的立場去苛求臺灣朋友。二是講團結不是沒有鬥爭,要在鬥爭中求團結,不能意氣用事,要善於團結和自己有不同看法意見的人。

觀察者網:國民黨如今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往後該如何翻盤?

王在希:國民黨在近年來兩次重大選舉中失敗後,目前確實陷入低潮。今年三月48歲的少壯派江啓臣接替吳敦義出任國民黨主席後,黨內要求對兩次敗選進行深刻總結,並對國民黨進行徹底改革的呼聲很高。

這本來是國民黨自我反省、浴火重生的一個機會。遺憾的是,國民黨內不少人把兩次敗選錯誤地歸結爲九二共識,擔心被民進黨進一步抹紅,企圖拉開與大陸的距離,重點打“中華民國牌”,與民進黨比誰更加親美,誰更加愛臺,這樣就進入迷途,方向有問題。看民進黨兩次選舉獲勝了,想學民進黨這一套,拿香跟着拜,支持者會越來越少。

國民黨原來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領導集團和黨員隊伍全面老化;二是內部長期不團結,不能形成合力,沒有形成領導權威;三是沒有一個正確的論述,迷失方向,失去目標。大陸要統一,民進黨要“臺獨”,國民黨提出“不統不獨”,搞機會主義,實踐證明和稀泥走中間道路是行不通的。從目前情況來看,年輕化不難解決,關鍵問題是國民黨下一步往何處走的問題,方向目標正確清晰了,自然會有凝聚力,思想統一了自然會有戰鬥力。

在國民黨高層大佬強烈要求堅持九二共識後,前不久國民黨全代會提出“九二共識要以中華民國憲法爲前提”,要求大陸必須“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存在的事實”,最近國民黨在“立法院”又提出“臺美復交案”,說明國民黨在試圖奉行“兩個中國”的政策,這樣走下去確實令人捏把冷汗。

現任國民黨主席江啓臣(圖/Facebook)

但國民黨作爲一個具有126年曆史的老黨,在臺灣作爲一股政治勢力不會很快消失,而且黨內也不乏有識之士,包括前主席連戰、吳伯雄、馬英九、朱立倫、洪秀柱、吳敦義在內,他們堅持反對“臺獨”,認同九二共識,主張與大陸交流合作,因此國民黨未來發展還有諸多變數。

對國民黨雖然不能寄予厚望,但也不能完全失望,還是要團結爭取,既要堅持原則進行必要鬥爭,也要積極引導,區別對待,耐心做工作。臺灣現在是多黨政治、選舉社會,民進黨也不可能長期執政,在民進黨腐敗叢生、內鬥分裂時,國民黨把握得好,也不能完全排除重新執政的可能性。

民意如流水,臺灣社會是瞬息萬變,每次選舉經常令人跌破眼鏡,我們要冷靜觀察,不抱幻想,做好自己事情,就能把握主動,以不變應萬變。

觀察者網:您剛纔提到了“臺美復交案”,此前在兩岸問題上大陸對國民黨一直表現出合作態度,這兩項提案,是否意味國民黨和民進黨一樣走上了“臺獨”路線?對此大陸該如何調整對臺策略?

王在希:我注意到日前國民黨在“立法院”提出的“美臺復交案”和“請求美國協防颱灣案”,這說明國民黨在江啓臣出任黨主席後,其對大陸政策立場一直在後退。國民黨的這兩個提案,正好符合民進黨當局“依美拒統、抗中保臺”的兩岸政策,所以在“立法院”獲得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的全力支持。

國民黨這次提出的“美臺復交案”,和江啓臣擔任主席後在“兩岸新論述”中拋出的所謂“四大支柱”前後呼應,從本質上講,今日國民黨完全在奉行“臺獨”頭子李登輝21年前提出的“特殊兩國論”。即強調“中華民國在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要求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存在的事實”,提出“九二共識”必須以“中華民國憲法”爲前提,等等。

表面上看,國民黨和民進黨對“臺獨”主張稍有不同,民進黨主張以“臺灣”取代“中華民國”的稱謂,徹底實現“獨立”。國民黨主張打着“中華民國”的旗幟,謀求事實上的獨立。儘管他們在反對“一國兩制”、拒絕兩岸統一問題上立場一致,但策略不同,國民黨主張“兩個中國、互信承認”(前 “德國模式”),民進黨主張“一中一臺、互不隸屬”。

所以國民黨現在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它已從馬英九時代的不謀求統一,發展到如今的不認同一中。這意味着國民黨的性質在出現改變。

·美打“臺灣牌”幾無成本

觀察者網: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打‘臺灣牌’,美國幾乎不花成本,但對中國造成的干擾和影響不小。”美國大選將近,您認爲“臺灣牌”對特朗普而言意味着什麼?

王在希:是的,我一直認爲,美國爲了遏制中國發展強大,它會不擇手段,打各種牌,以貿易戰拉開序幕,接着打金融牌、科技牌、新疆牌,包括外交、軍事牌,但臺灣問題有可能最後會成爲中美鬥爭的焦點。因爲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始終是中美之間最核心、最敏感的一個問題。加上現在蔡英文當局主動迎合、配合美國,甘心被美國當牌使,這樣特朗普政府會覺得打臺灣牌更爲廉價。

例如美國派個部長級官員到臺灣去走一下,不需要什麼成本,但達到了衝撞一箇中國底線的效果,對中美關係造成很大傷害;蔡英文當局是如獲至寶,認爲美臺關係提升了,不僅向美國採購大量軍火,還準備開放美牛、美豬進口。美國不僅政治上達到給我製造壓力的效果,經濟上還可以撈取實惠。

蔡英文宴請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圖/臺灣政府網站)

所以在美國大選前,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都會競相打臺灣牌,互相比誰的對華態度強硬,達到騙取選票的目的。

觀察者網:大陸又該如何應對?

王在希: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一箇中國底線,最後總要付出代價,會加快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爲了給“臺獨”分裂勢力壯膽,向他們傳遞錯誤的信號,近期除了政治、外交上動作頻頻,大規模售臺先進武器裝備外,還不斷派作戰飛機、艦艇頻繁到臺灣在周邊區巡邏,這樣很有可能導致“臺獨”分裂勢力誤判形勢,鋌而走險,引發軍事衝突,美國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在美國大選前,尤其是特朗普選情出現不利時,要警惕防範美國使出各種怪招陰招,以轉移視線。

若開戰多數美國人願協防颱灣?臺前“防長”笑出聲:不要信

近期有民調結果顯示,若開戰,多數美國人願意爲協防颱灣承擔風險

“哈哈哈哈,這種新聞都不要看。”10月15日,臺灣前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接受國民黨民意代表質詢,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上述民調時,他當場笑出了聲。

馮世寬隨後給出了一個“中肯”的建議——不要信這種新聞。他回答道:“美國有3億人,(民調)怎麼統計,不要信這個,請委員參考就好。”

馮世寬(右):不要信這個,視頻截圖

綜合臺灣《聯合報》和“中央社”報道,臺灣“立法院”10月15日審議“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臺“退輔會主委”、前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出席接受質詢。

期間,國民黨民意代表溫玉霞提到了美國智庫前不久做的一項民意調查,該調查結果顯示,若兩岸開戰,多數美國人願意協防颱灣並承擔風險。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問題還沒問完,站在一旁的馮世寬便當場笑出了聲。

溫玉霞隨後問道:“那你認爲呢?你認爲這個有可能嗎?”

“哈哈哈哈,嘖……”馮世寬似乎一言難盡,在沉默數秒後,他給出了一箇中肯的建議——不要隨便信這種新聞。溫玉霞聽聞也哈哈大笑。

他緊接着說:“真的,我講真話,我看的東西跟新聞都不一樣。而且美國有3億人,(民調)怎麼統計。對不對,這不可能的。不要信這個,請委員參考就好。”

兩人對話期間都笑出了聲

兩人口中提到的民意調查,來自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8月,該智庫以“描繪美國對華政策未來”爲主題,針對美國精英和1000名普通民衆進行調查。

其中一個問題是,若兩岸開戰,美國應該承擔多少風險“來捍衛區域盟友與夥伴”?並請受訪者以1分至10分評分(1分爲不該承擔任何風險、10分爲該承擔重大風險)。該智庫10月14日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一般民衆給臺灣的分數爲6.69分,即“多數美國人願爲協防颱灣承擔風險”。

臺灣前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的一句“不要信這個”,可謂是對這份調查的有力駁斥。值得一提的是,在該民調出爐後,臺灣媒體可“樂壞了”,一連幾日反覆炒作。

此外,該民調結果“不靠譜”的原因還在於,民進黨當局與“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背後有着利益往來。

6月17日,“美國瞭望”(The American Prospect)網站以“臺灣金援智庫:無所不在卻鮮爲人知”爲題刊文,揭露了臺當局向5家美國智庫提供資金。其中,“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2019財年從臺當局獲得的資金最多,超過50萬美元。

美媒:中美下一個戰場是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