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抗下 臺灣未來的九個劇本

兩岸衝突的可能性不斷升高,蘇起認爲提出警告是做爲一個政治觀察家的責任。(本報資料照片)

美中對抗下的臺灣選擇(天下文化)

高希均點評在這本書裡,做爲一位敏銳的政治觀察家及現場的部分參與者,他率直地寫下對四位總統在政黨分裂及個人利益的現實的環境下,所呈顯的政績及兩岸政策。總體而言,他們的表現不夠,甚至有不少缺失;讀者可以深刻體會到作者「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及筆下留情的約束。他內心的尺度是「善意而不苛責、警示而不譏諷、直言而不遮隱」。即使如此,讀者還是不得不佩服他的道德勇氣。

讀這本書的人心情可能十分沉重,其實寫的人更沉重。倒退十年,我也沒料到臺灣會走到今天必須面對生死存亡的地步。這座美麗島嶼歷來備受幸運之神眷顧,從不曾像周邊所有國家那樣經歷大規模流血戰爭。它還創造了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開啓了中華民族第一次的民主實驗。九○年代臺灣還集安全、繁榮、尊嚴於一身,達到歷史最高峰。那十年移民國外的國人,如果沒再回臺灣又不注意老家的新聞,現在突聽全世界講「臺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恐怕很難理解箇中緣由。

緣由必須結合六組因素來看,缺一不可。那就是「三個角」與「三個邊」。「三個角」指臺灣內政、美國內政與大陸內政;「三個邊」則是美中、美臺與兩岸關係。本章先試綜合前述各章分析,逐一檢視這六組因素,再從這六組因素激盪出九種未來的可能劇本,至於可能性的大小高低,恐怕言人人殊了。

一、「現狀」常態化

這是目前臺灣多數人希望的劇本,一般投射的劇終年份是二○二七、二○三二、二○三五,或二○四九。他們的基本假定是一,基於種種內外原因「中共不會打」;二,由於極重視臺灣,所以「美國會來救」。他們也相信,臺灣既然平安度過七十餘年兩岸隔海分治的歲月,也撐過了最近十六年民進黨執政、兩岸緊張的日子,所以未來也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二○二四年一月的臺灣大選就是面對將來的第一關。這些樂觀派相信,北京重視「中華復興」更超過「統一」,只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統一自然水到渠成,不必爲「統一」挑起戰爭,打亂「中華復興」進程。所以只要勝選的政黨適度說明其政策善意,臺灣政府與人民表達保家衛國決心,而美國繼續支持臺灣,中共就不會肆意犯臺,臺灣就會繼續安全。就算北京動用經濟及外交制裁手段,咬咬牙也可以撐過。換句話說,「拖」仍然可能,且是上策。

二、南海撞機化

「南海撞機化」指的是兩岸或美中將像二○○一年四月美國偵察機與解放軍戰鬥機在南海上空發生的意外撞機事件,臺海情勢立時緊繃,最後透過談判才緩和。

臺海中線被打破後,大陸機艦頻頻接近臺灣本島,兩岸海空軍或美中海空軍近身接觸引發「意外」的可能性自然大增。爲了降低緊張,如是兩岸意外,兩岸就要設法對話;如是美中摩擦,美中就要坐下來談。

三、美中談判

「美中談判」不須動武,但臺灣的命運脫離自己的掌握,改由美中兩強決定,一九八四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決定香港前途那樣。對臺灣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大量流血,壞處是李登輝哀嘆的「臺灣人的悲哀」再度出現。即使臺灣兩千三百萬人當家做主了七十多年,拼出經濟奇蹟、民主化及一定的國際地位,命運最終還是由大國決定。弔詭的是,由於臺灣多數人對美國在心理上高度依賴,又不願流血,因此接受此劇本的可能性很高。

四、兩岸政治對話

「兩岸政治對話」是兩岸「軟着陸」的另一選擇。二○一九年元月,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紀念會上曾提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的新構想;具體方式是「兩岸各政黨各界分 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但蔡英文在第二天就以強硬口吻回絕習近平的構想。二○二二年八月二日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四日解放軍圍島軍演,十日軍演結束當天,國臺辦發佈「臺灣白皮書」,再度提議「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及「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顯然它是北京的既定方針。

五、克里米亞化

「克里米亞化」的意思是,臺灣像二○一四年克里米亞半島被俄國迅速佔領那樣,很快被北京全面掌控;即使臺灣抵抗,程度也極輕微。這就是美國朝野策士一致擔心的「既成事實」劇本,即華府縱有出兵意願,美軍也將因鞭長莫及與軍備不足,無法「及時」趕到救援,只有眼睜睜看着中共佔領全臺的「既成事實」。

六、烏克蘭化

「烏克蘭化」指的是臺灣像二○二二年二月奮起抗俄的烏克蘭一樣,傾全軍全民之力抗中保臺,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及財產。由於俄烏口風緊閉,雙方人員傷亡數字始終不詳,但戰火所及之地斷垣殘壁,皆成焦土。據深入研究並曾探訪中東歐三十幾次的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周陽山說,俄烏系出同族,史上固然分分合合,但脣齒相依,二戰以後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通婚後的下一代已佔烏克蘭總人口的三成,但因治理不彰,貪腐嚴重,戰前人口已從過去的五千萬減爲四千萬;戰爭爆發後又一千餘萬(多爲婦孺)逃到鄰國成爲難民。徵兵年齡擴大到十八至六十歲公民,包括女性。俄國戰績最盛時,曾經佔領烏克蘭五分之一的土地,約四個臺灣大,且多是該國重工業所在地,將來災後重建經費一定是天文數字。

七、蘇格蘭化

「蘇格蘭化」指的是臺海兩岸像蘇格蘭與英格蘭於一七○七年雙雙同意合併成一個國家一樣,自願統一成一箇中國。理論上,「兩岸政治對話」只是暫時性的安排,而「蘇格蘭化」較長期性。蘇格蘭與英格蘭自九、十世紀起就一直相互爭戰不斷,蘇格蘭由於人口劣勢(至今仍約一比十)及經濟落差,長年處於下風,武力衝突也勝少敗多;但它的特殊性,如宗教(以長老教會爲主)、地理(山地居多)、國際聯繫(尤其與英格蘭世仇的法國)卻讓它一直維持獨立身分。一七○七年雙方議會通過法案合併成一國,蘇格蘭議會併入新的「大不列顛國會」,大批蘇格蘭議員、貴族、政治人物遷居倫敦,後來許多還被選爲英國首相,遠者如麥當勞(James MacDonald),近者如布萊爾(Tony Blair)、布朗(Gordon Brown),雙方軍隊合而爲一。由於蘇格蘭人驍勇善戰,他們佔軍官比例經常高於人口比例。蘇格蘭仍然維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與司法體系,所說的語言也極特殊,我曾單獨深入蘇格蘭西北遊歷,還僱條小機船出海一遊,幾天與基層民衆講話,我大半用猜的。

八、美利堅化

「美利堅化」指的是臺灣與美國聯軍打敗解放軍,併成功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像兩百五十年前的美利堅合衆國脫離英國而獨立一樣。這可能性在今天,不是幾乎,而是根本沒有。這點陳水扁很早就對一羣臺獨領袖講白了,「我不能騙自己,也不能騙別人。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登輝前總統在他十二年任期內,也沒做到。縱使今天總統給他做,他也做不到。」

九、廣島化

顧名思義,「廣島化」就是美中兩者,或之一,動用了核子武器。核子武器是現今世上殺傷力最直接也最巨大的武器,美俄各自擁有的六千餘枚核武彈頭不只能消滅對方,還能把地球炸燬好幾遍,如只用一部分,也足以造成所謂的「核子冬天」(nuclear winter),滅絕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包括人類。二戰以後美蘇,或現在的美俄,都不曾使用核武,但都曾拿核武作威脅,尤其美國在冷戰時期爲了抵消蘇聯的傳統武力優勢,好幾次公開威脅使用核武。解密的美國機密文件也顯示,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時,美國曾考慮動用核武襲擊大陸,被老蔣總統否定。我去華府留學第一年的第二個月(一九七三年九月)就碰到尼克森總統宣佈全國進入「核子警戒」狀態,害我一時懷疑自己是否來錯了地方。俄烏戰爭爆發後,普丁也曾暗示動用核武。(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