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螞蟻的穩妥創新、擁抱監管之路

螞蟻集團IPO是近期中港市場熱門話題。此案A股認購金額高達人民幣(下同)19兆元,港股則凍資1.3兆港元,合計募資達350億美元,本預期掛牌後市值將超過3千億美元,其規模之龐大和市場熱烈追捧盛況,均屬史無前例。但11月3日上市前夕,螞蟻集團突然宣佈IPO暫緩,則是讓本來開心認股的投資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不久之前,螞蟻集團才因戰略配售基金的潛在利益衝突,遭到監管單位調查,因此延後上市日程。這一次,投資人抽籤和分配股權都已確定的情況下,又突然喊停,主因和11月2日螞蟻高管被四大金融監管部門約談、還有同日晚上發佈的「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之徵求意見稿」有關。

「辦法」重要內容包括明確監管體系,須由銀保監會直接監管、明確業務准入規則、限制融資和槓桿率、對自然人網路小貸餘額設置上限,並要求單筆聯合貸款的小貸公司出資比率不得低於30%。

筆者認爲,新規對於螞蟻的負面影響,主要在於貸款業務規模的增速和利潤率將有所降低。新推出的暫行辦法針對聯合放貸業務加以規範,螞蟻的短期因應之道或可運用消金牌照助貸模式和增資形式,嘗試繞過監管而維持現有規模。

但實際執行上,由於消金並非100%持股公司、助貸業務必須負擔第三方擔保費用、對增資和槓桿新增限制等因素,難免降低營業利潤率;未來貸款業務的增速,很大程度亦將取決於監管和銀行合作方態度

回顧螞蟻集團的發展歷史,由於其業務具金融屬性,因此監管風險一直不容忽視。淘寶網創立於2003年5月,當年支付寶(螞蟻的前身)的誕生,原本只是爲了解決淘寶C2C交易中的信任問題,很難想像在不到20年之內,這家公司的消費信貸業務規模可以大到和四大銀行匹敵。

2004~2006年螞蟻集團陸續和多家商業銀行網銀系統對接,之後的發展也始終離不開和銀行體系的合作。

另一轉折點在2009~2010年,中國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後,該集團爲了順利取得第一批非金融機構支付牌照,因而發生支付寶私有化事件,當時得罪許多阿里巴巴的外資股東。

清楚顯示支付寶在發展過程中,金融牌照的取得和擁抱監管是攸關存亡的事,難怪2014年監管一開放,螞蟻集團和騰訊就分別急着申請設立浙江網商銀行和微衆銀行。

螞蟻上市之路幾經波折,投資人接下來可從幾個方向觀察及思考:IPO目前只是暫緩而非被否決,雖沒有明確時間表,但調整後可能再次申請上市;即使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甚至把螞蟻金服改名爲螞蟻科技集團,其業務帶有金融屬性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監管風險會一直存在。

此外,監管層在短時間內「創造」新規的可能性不大,暫行辦法的推出至少趕在上市之前,這一方面保障了投資人的利益,同時也避免市場不理性的追捧及對投資風險的刻意忽視。最後,四大業務中,貸款相關業務在目前的規模下,的確不是能夠無限增長的一塊,如何開拓更多普惠金融新業務並注入新的增長動能,應該更令人期待。

總而言之,螞蟻集團在中國金融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確實起到引領作用;法規日益趨嚴,雖然壓低短期增速,長期而言,卻會增強其市佔率競爭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