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黟縣模式”

圖爲隊員們在黟縣碧山進行問卷調查。

2009年7月8日-15日,安徽大學歷史系赴黟縣暑期社會實踐重點團隊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管理的創新模式思考》爲主題,在黟縣開展系列實地調研。8天中,團隊成員走訪了黟縣縣政府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文物管理局規劃局)、文化局建設局、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屯溪)等相關部門,並實地調查了黟縣縣城、西遞宏村屏山關麓南屏等國家級或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村以及其他諸如碧山、星火普通村落。在對集聚式古村落、散落民居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又對政府工作人員和普通民衆以及部分遊客進行訪談,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

在對政府部門的訪談中,黟縣副縣長、遺產辦主任陶平介紹黟縣目前管理模式說,黟縣積極吸取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經驗,譬如西遞古民居修繕的九步法,這是得到國家文物局大力肯定的文物修繕工作程序。目前,黟縣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古村落保護模式,即,硬件上,整治大小2個環境;軟件上,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之間保護、開發等4種關係;措施上,做好開發保護4項舉措;成效上,他認爲這“維護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了文化遺產的文脈弘揚了傳統民族文化”,由靜而動,最終體現古村落的社會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

文管局局長倪國強也向我們介紹了黟縣文物管理局和規劃局合署辦公的情況。他說,黟縣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與文物管理局、規劃局是一個機構、三塊牌子。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合署辦公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部門間溝通不暢、政令難以統一等狀況。高一級的文物、規劃部門在黟縣與同一個單位進行對接,使得黟縣在具體保護過程中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充分利用好文物及規劃領域的法律法規,可以更好地保護黟縣的諸多文化遺產。倪局長還指出,合署辦公對於文物及規劃的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遺產辦將在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爲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黟縣歷史文化的保護吸引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文化界人士的關注。在碧山豬欄二吧,我們對中國金陵印社社長、金陵書畫院院長許炯進行了訪談。許社長爲黟縣的發展提出建議,“再造仿徽派建築要學習民國建築採取的中西合璧思維”,吸取衆家之長,灌注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刻意、呆板、粗魯地進行文化表象保護。

民間也有很多徽州古文化研究員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宏村汪瑞華便是其中之一。“保護徽州古民居必須遵循歷史和民族文化,不可以形式上去仿製,要把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民居保護之中”,汪瑞華如是說。

國內外學者對於徽文化、黟縣文化的關注,足以讓我們對於該地域的保護及歷史文化名城名村的建設前景感到欣慰。

據悉,此次實踐活動是針對國務院頒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一年後實施狀況所作專項調研。

本文來源:安徽大學歷史系學生2009年暑期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