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歌董事長、基金經理"吵翻天" 來看最新互懟細節

(原標題:董事長基金經理"吵翻天",來看最新"互懟"細節!到底誰錯了?機構調研價值如何?)

深度調查小組:張婷婷 閆晶瀅 潘玉蓉 鄧雄鷹

上市公司和機構因調研“互懟”背後,我們還應該關注什麼?

樂歌股份董事長和平安資管基金經理因線上調研不愉快而引發的“互懟”事件,成爲週末金融圈最關心的“八卦”之一,孰對孰錯依然是一場“羅生門”。不過,在這場鬧劇中,市場對於機構調研中存在的問題也予以更多審視。

對於業內聲討機構調研的浮躁風氣利益勾兌等問題,有賣方研究人士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假設一家質地不好的上市公司,研究機構非說好,那隻能影響信任你的人,歸根結底會傷害自己的品牌目光長遠的分析師會堅持自己獨立的判斷,絕少有扎堆行爲。”

8月30日晚間,樂歌董事長項樂宏再發長文講述調研過程。他稱,平安方面未開攝像頭、公司高管提問無準備。同時,他也透露,在這次溝通中,其指出對方根本沒做功課時,平安資管人士當場表示不認可樂歌方面的講話,出現了不愉快。項樂宏也反思,應該把公司的介紹內容做得更形象更容易理解。

平安資管方面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沒有新回覆。

項樂宏曝光更多調研“細節”

29日晚上,樂歌董事長項樂宏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稱,“樂歌不歡迎平安資管的基金經理來公司投資。年輕人功課不做,老三老四。”

隨後又在微博發文,“那些80末90後基金經理頤指氣使、居高臨下的態度,讓我無法接受。你對樂歌的基本成長曆史一無所知;你根本沒有來過樂歌一次調研…….”質疑平安資管基金經理調研中的專業性以及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表示“不歡迎平安資管的基金經理來公司投資”。

8月30日,此次調研樂歌股份的平安資管投資經理張良亦在朋友圈迴應稱,8月28日確實去了現場調研,不存在所謂“沒有來過樂歌一次調研”。並稱,8月29日線上調研時問了兩個問題,大概問題特別冒昧,視頻中董事長摔門而出,該問的問題下次還會問。

30日中午,該事件又有最新進展,項樂宏在社交上表態稱會在晚些時候把整個事件的經過寫出來。果然,當天晚間,“吃瓜”羣衆看到了更多調研細節。

項樂宏發佈的長文稱,上週六下午與平安資管人士視頻調研時,他花了50分鐘的時間講解了宏觀環境對公司的影響,公司運營邏輯戰略星空模型、疫情、應對措施以及公司發展展望等,並非張良所稱的30分鐘。他特別提到,公司共有6人蔘加視頻調研,全程開啓攝像頭,平安資管7—8人全程未開啓攝像頭,“確實有不被尊重的感覺。”

他指出平安資管方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公司今年發展太快了,但過去幾年沒有增長,甚至反而有下降,是什麼原因。”第二個問題是,“今年的增長,一方面是公司的積累的結果,一方面公司的發展是因爲疫情造成的需求爆發,那接下來會是如何?是搶佔了誰的市場,搶佔了哪個同行的市場份額,或者說創造了哪個新的市場,或者搶佔了其他國家的份額,或者是因爲什麼產品,或者需求怎麼樣的情況下?”

在第一個問題時,項樂宏“意識到平安資管周姓先生似乎未對我司的歷史過往和相關公開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在被問第二個問題時,項樂宏“已經完全意識到對方沒有對樂歌的情況有比較深入的調研,邏輯比較混亂,問題不清。”

不過,項樂宏本次發文明顯更加“剋制”,甚至在文中對自己進行了反思。他表示,“回顧本次事件,首先要反思我們自己,我們應該把介紹做的更形象更容易理解。其次,我確實不應該在現場直接指出對方準備的不足,即便是私下也不妥當。第三,我認爲視頻會議會帶來溝通人文要素不足。比如無法看到對方面部表情反饋,容易造成情感交流的缺失,容易造成誤解。”

“最後,我想說,我相信平安資管是一家非常優秀的投資機構,中泰證券也是非常好的賣方機構。本次事件應該被理解爲一次偶發事件。”項樂宏如此表示。

機構調研的多重形式

近期,樂歌股份董事長“開懟”平安資管基金經理事件,在金融圈獲得不少爭議

一些業內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反映,這樣的情況確實很罕見。有公募基金研究員表示,以前調研中,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也許雙方心中覺得不爽,但不至於會摔門走人,還捅到網上來。這次矛盾也反映出線上會議的弊病,溝通不暢時矛盾更容易凸顯。

“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某種程度上是共生關係,還是希望能夠減少類似的爭議,大家齊心協力發掘更多優秀公司的價值。”有機構人士表示。

“作爲局外人,我認爲不排除買方調研員對上市公司已經公告過的事情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但從公衆公司的角度來看,投資者/股東諮詢的任何公司相關問題,上市公司管理層都有責任有義務認真回答,而不應該開懟。”有北方中型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認爲,此事看起來更像是上市公司的一場營銷,短期內吸引了市場的眼球,“比如我們也去看了下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是否有什麼好產品,但長期來看‘開懟’事件對這家公司並不構成加分項。”

上述研究所負責人表示,機構調研會分很多種形式。如果是比較充分的調研,假定這篇報告寫出來有哪些問題沒解決,調研員/分析師會提前列出提綱前去詢問,並對一些上市公司已經公告的信息進行確認。

同時,目前業內也不排除存在“連軸轉”調研的現象。“比如一名調研員去一個地方要同時調研5-6家上市公司,重點調研1-2家,順帶調研另外幾家公司,那麼準備不充分是可能的;或者說純粹是爲了上下游的驗證而前往調研,調研員只關注一兩個問題,而並非是爲了研究整個公司,所以存在詢問問題比較粗淺的可能性。”

上述研究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般來說,首次調研確實需要研究員去工廠等各地實處看看;後期的跟蹤調研就沒有必要每次去現場,通過線上調研或者會議等方式就能解決;驗證式調研也未必需要到工廠、車間,通過會議方式通常也可以解決。

對此,申萬宏源資管子公司總經理李雪峰認爲,這兩天雙方各執一詞,無需有什麼公論。但“上市公司調研仍很有價值”這個點則被凸顯,這說明中國資本市場確實仍處於弱勢有效市場向半強式有效市場的轉型期。股票調研有價值,城投債調研其實也有價值。

調研價值實際如何?

在雙方各執一詞之際,對於目前A股市場盛行不衰的機構調研,其生態環境究竟如何?

實際上,一場標準的上市公司調研包括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券商分析師等等,調研目標、賣方、買方之間形成穩定的三角關係。其中,帶着“真金白銀”和投資意願的機構方自然居於最上層,無論是公募私募,還是險資、券商資管,都是潛在的未來“股東”,自然“得罪不得”。

在機構調研的行業生態中,賣方分析師則往往起到“中介”、“攢局者”的作用。在維護上市公司關係、撰寫研報之外,組織買方調研、提供交流機會,也是賣方機構的主要工作內容。

那麼,賣方研究調研和買方調研有何異同?“簡單來說,買方出於投資考慮,問題往往提的更尖銳一些;賣方則大多不會‘爲難’上市公司,有些提問更像是爲了讓公司展現優勢,有‘一唱一和’的感覺。”有北方大型券商資深分析師認爲,這樣的調研意義並不大,機構投資者也難以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此外,無論是機構調研還是研究報告,其研究深度和價值同樣廣受詬病。賣方研究和上市公司通常是長時間的跟蹤關係,買方機構則相對覆蓋的面更廣,更常見的是一隻股票賣出了就不會時時緊盯,研究個股深度則有待商榷。

在此次樂歌股份“掀桌”指責基金經理“功課不做”、缺乏調研之外,夢百合董事長也曾對部分機構“缺乏價值投資精神”進行抨擊。誠邁科技、滬硅產業等上市公司也陸續對券商研報發佈“打臉”公告,聲稱“未接受機構調研,研報預測與實際差異較大”。上市公司、買方、賣方的鐵三角不斷有崩壞跡象,這也讓市場對機構調研的浮躁風氣和利益勾兌更加側目。

不過,也有多名賣方研究人士對此並不認同。據數位賣方研究人士表示,大部分專業投資者/研究員不會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實地調研上。一方面,現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來越嚴格和透明,機構從公開渠道就可以獲悉很多信息;另一方面,現在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機構投資者覆蓋的公司比較多,實地調研的時間成本比較高,精力分配上會有側重點;第三,疫情廣泛催生了線上調研趨勢,機構發現線上調研的效率非常高,並且相對線下會更加合規。

“至於說到機構研究扎堆傍大款、只說好不說壞的情況,我想說的是,假設一家質地不好的上市公司,研究機構非說好,那隻能影響到信任你的人,不信任你的人不會被你的報告所迷惑,歸根結底會傷害自己的品牌。目光長遠的分析師會堅持自己獨立的判斷,絕少有扎堆行爲。”上述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表示。

大熱股碰上大資金

今年以來,A股市場表現搶眼,伴隨市場的走好,機構對上市公司調研的熱情持續升溫。樂歌股份和平安資管的“碰撞”,深刻反映了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之間“共生”亦“相斥”的關係。投資機構希望找到“牛股”,上市公司希望被看作“牛股”。

樂歌股份全稱樂歌人體工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3月。2017年12月1日,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爲A股人體工學第一股。

今年爆發的新冠疫情讓不少企業的經營遭受重創,但樂歌卻成了受益者。隨着疫情在海外蔓延,居家辦公成爲主流,樂歌股份的業績在今年出現井噴。樂歌股份股價從5月份正式發動,經過4個月的連續上漲,股價從20元附近漲至90元上方,漲幅達到331%。整個8月累計漲幅高達79.18%。

作爲今年A股市場大熱股之一,樂歌股份今年一共接待了4批投資者集中調研,時間都集中在6月以後,涉及26家機構,涵蓋銀行、保險、券商、公募和私募等各個類型,項樂宏親自參與了其中的3次。

平安資管也是調研樂歌股份的投資機構之一。平安資管於2005年在上海成立,截至2019年末,平安資管資產管理規模3.27萬億元。

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30日-8月30日,平安資管調研了55家公司,主要集中在科技和醫藥行業,調研中比較關注公司的發展潛力後疫情時代的應對措施。例如,在對立訊精密調研時,投資經理問道“BU機制相對過去的變化”、“未來3-5年長線戰略佈局與核心競爭力”、“面對中、美科技領域脫鉤態勢的風險和機遇”等。

附:8月30日晚《項樂宏針對平安資管張良迴應的說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