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可以幫你」!十年的輔導教師生涯 幫助受暴兒童找回快樂

在之前一連串家暴專題報導中,可以發現「除了成人,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受暴者孩童青少年」,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也不清楚爲什麼深愛的爸媽要這樣對待自己?

恐懼、擔心、自我懷疑,自責等行爲,如同一團黑霧,將無助的他們團團包圍。如果這時沒有人適度地伸出援手,這些受傷心靈世界將會開始崩解、逐漸對外界失去信任,甚至將這份不安悄然寄生在內心深處,影響未來的親密關係發展和新組成的家庭相處。

曾在高中輔導室服務近十年的陳志恆老師說,他曾處理過相當多學生受暴案例,也許有些人會家長辯解「那只是一時情緒失控過度管教」,但每每看到出現在孩子身上的傷痕,都一再地顯示,那是不尋常的虐待,是將孩子往死裡打的鐵證。且很遺憾地,這些會主動求援和有被發現的例子都只佔少數。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多數孩子都選擇隱忍呢?

Reason 1 :身心是否足夠獨立

陳志恆老師分享,其實任一種生物都是一樣的,當遇到危險時,必定會出現四個生物本能的抵禦步驟:「逃亡、戰鬥、凍結、癱瘓」。人也是如此,要嘛趕快逃,要嘛決定跟他拼了,如果不能逃也不能拼時,則會先驚呆愣住,再選擇靜觀其變、思考該怎麼做。

只是通常孩子在各方面的身心條件及資源都是不夠的,他們仍需要仰賴大人照顧起居,因此既不能逃亡,也無力戰鬥,只好選擇繼續默默承受。這也是爲什麼大多數的孩童和青少年,在暴力發生的當下都會選擇隱瞞和忍耐,並且極力說服自己,只要不要輕舉妄動,就會沒事,只要讓自己感覺麻木,就不會產生任何的痛苦。

Reason 2 :與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羈絆

除了本身無能爲力外,還有一些原因是出自對父母的愛、家庭的忠誠,還有自我的負面評價。當事件發生時,他們的內心會產生巨大的衝突,一部份擔心向外求援這個行動很有可能傷害到家人,進而造成與父母間的連結消失,另一部份又矛盾地否定自己,認爲:「因爲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錯,我會被打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也不該告訴別人。」

Reason 3 :痛苦已經達到極限

但志恆老師指出,有個例外的情形,那就是「痛苦到達極限」!如果當孩子已經忍無可忍時,他也許就會考慮發動逃亡和戰鬥。

說到這裡,老師停下來和我們分享一個故事,他說他曾碰過一位就讀高一的學生,因跟朋友訴苦自己經常被媽媽打罵、胸口有數道被高跟鞋敲打留下的痕跡…,而後這件事輾轉被班導師知道後,轉至輔導室介入。但當時,不論是面對學校老師還是社政單位的志工,該位學生都堅決否認有遭受到家暴的這件事,事情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後來一直到學生高三那年,一天他主動到輔導室,很緊張地劈頭就問:「老師,你真的會幫我嗎?」志恆老師一聽,馬上追問發生什麼事了?這時學生才全盤托出,之前的事情全都是真的,直嚷着:「我真的被打,我真的受不了了,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家。」有了學生的指認後,一切才得以被揭發,開始進入後面的處置程序。

編輯好奇地問志恆老師,難道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爲什麼學生在一開始選擇矢口否認,卻又突然在兩年之後,態度說詞一百八十度大翻轉?

Reason 4 :知不知道求援的管道/管道能否信任

志恆老師維持着一貫沉穩的態度,有條理地說:「因爲在這段期間中,我不斷地告訴他,姑且不論家暴的真實與否,但『如果這件事是真的』,我可以利用哪些資源來幫助他,很清楚、透明地告訴他,我會怎麼做。」儘管表面上學生都只是否認,但其實背地裡,在每一次的談話中,他都是在不斷地試探、觀察「這個大人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助我?」

當那份尊重與善意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並且願意試着重建對他人的信任時,等到下次同樣的事情再發生,也許他就會選擇做出一些些不一樣的改變,而不是繼續悶不吭聲。

後來經過一次次的深入瞭解後,志恆老師才發現,原來學生在國中時期,就曾有向學校老師求助的經驗,只是當時的種種原因,導致事情並未被妥善處理,反而加重家長對於孩子的不諒解與暴力,所以最初學生纔會不相信「真的有人可以幫助他」。

▲只要用細心和耐心陪伴,其實多數的孩子最後都能找回快樂的生活。

「不過很欣慰的是,後來在面臨升學選擇時,學生告訴我們想念社工系!」志恆老師話鋒一轉。

或許,這些受暴孩子的心靈可能早已破碎,必須要花很長一段時間纔可以走出陰霾、繼續和世界接軌。但幸運的是,揮別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在這個社會上仍有許多像是志恆老師這樣的支持者,願意傾聽、幫助他們一步步重拾信心,再次建立與人之間的信任,重新對這個世界展開笑顏,並樂意將這份關心持續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家暴迷雲】什麼樣的人,會對自己的親生孩子做出這種事?從電影全知角度正視過去的創傷記憶

【家暴迷雲】113 專線其實有幫助!恐懼來襲時,他們一定能幫你:2 張圖看懂家防中心的服務資源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