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楷雕匠人薪火相傳千年技藝

“十一”長假期間,孔子故里遊逐漸升溫。在山東曲阜孔廟附近的一家手工店,濟寧市楷雕遺傳承人張利生正在指點自己的徒弟房龍雕刻如意,引櫥窗外的過往遊客駐足圍觀

有着上千年傳承歷史的楷雕,與碑帖尼山硯並稱爲曲阜“三寶”。張利生3日在受訪時向記者講述起曲阜楷雕的起源。“相傳是孔子學生子貢感念恩師,專門從南方移植楷木種在孔林,並在廬墓期間,用它爲老師孔子及師母雕了兩尊立像。”張利生說,楷木也因此成爲孔林中的名貴樹種

經他之手雕琢而成的作品,不少原料都是取自孔林中倒伏的楷木。“孔林中的楷木年歲久、油性大、耐腐蝕材質細膩度要高於其他地方長出的樹種。”年近花甲的張利生,已經做了40多年楷雕。

“我出身工藝世家,家裡人各自從事木雕篆刻碑拓等不同行當。”張利生告訴記者,耳濡目染下,他從舅舅手中“接棒”,學習了楷雕技藝。在他看來,這項技藝是曲阜匠人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發展下來的珍貴藝術,浸潤了儒家文化精神內核

楷雕的作品種類豐富,常見的有如意、手杖孔子像。據張利生介紹,寓意吉祥富貴的如意過去是孔府皇宮進貢或饋贈達官貴人禮品。它的頭部爲靈芝雲狀通體融入龍、鳳、鹿、鶴等題材運用浮雕透雕等多種雕刻手法。部分創作技法還從孔廟的漢畫像石刻中汲取智慧

因雕刻技法精湛獨特,並與孔子的特殊文化背景相關聯,曲阜楷雕在2008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利生稱,隨着歷史演進、時代更迭,楷雕藝術日臻成熟,題材更豐富、技法更多變。很多外地人到曲阜旅遊,喜歡將小件楷雕工藝品、孔子像等作爲收藏品紀念品帶回家

傳揚千年的楷雕依舊受到現代人歡迎固然可喜,但傳承問題也令張利生犯愁。他說,由於楷雕技法較爲複雜,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掌握。“在現今浮躁的社會裡,鮮有年輕人能靜心學藝,把本事真正學到手。老一代藝人都盼望後繼有人,既能守正,也善創新。”

令張利生稍感欣慰的是,在衆多跟他學藝的年輕人中,“80後”房龍一路堅持了下來。入行11年的他,還開起自己的手工店鋪。“跟師傅學了10多年,我感覺纔剛入門。最初是興趣使然,如今很享受每件作品帶給我的成就感。”房龍坦言,學習的過程確實很枯燥,但卻能修身養性

房龍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他和師父用半年時間合作完成的一件1.6米高的如意,運用多層鏤空,浮雕、圓雕等上下貫通。“現在很少有年輕人從事這一行,但是我願做爲數不多的傳承者邊幹邊學,堅守傳統木雕技法,也創新圖案花樣,讓楷雕工藝得以發揚。”

“希望新一代的楷雕藝人不僅要傳承古老技藝,更要延續專心專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做工藝創新的實踐者。”採訪的最後,張利生說。(趙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