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終破壞人性?

陳鴻逸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廣告話語,在多年前似乎成爲了某種符號般的魔咒,也爲傳播技術帶來了人類文明及現代化的新境界。而故事總是如此地被說起……

其實日前某大學學生拍攝的影片《溫暖》,就是在描述某種沒有溫暖的情境,或者是說人在「低頭」時,將所有的溫暖全部都轉移給了不同的對象──手機。「低頭族」的產出日期未明,卻標誌出一個時代新面貌,也就是對於手機功能強大的另一番啓示與認同,無可否認的是,手機(或說3C產品)的日益精進,也將人類特有「溫度」給「定調」成「恆溫」了。過去人類以爲,科技的進步是爲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是爲了幸福美好日子到來,孰不知,當人類創造出此類產品後,卻一再地被「異化」,將主體宰享於手機,彷彿手機纔是真實「存有」。這聽來有點「後人類」的末世預言,雖然還不至於將人與機器融合,卻也象徵着某種「人機共體」的新生物到來。

曾幾何時,似乎科技像是新時代的鴉片,它叩進了新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大門,雖然多數人知道不要迷戀其中,但使用上了手機(尤其功能愈趨強大的手機),就會上癮、中毒,也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真實價值,一切一切就有點像布希亞的符號戰爭、虛擬再現,每個人都活在不同的網路世界,每個人不再需要在現實世界「存活」,網路纔是真實的;每個人每天只要上網確認彼此的生活動態,就能碓認自己依然活着,想來每個人竟是以網路的「自我-他者」的連結性互動、開展,確認網路中彼此主體的構成,所有的感知不存於「生活世界」,而是存於網路當中

不是嗎?某種時候筆者會覺得網路的世界(或主體)好像七龍珠裡頭「生化人」的最終型,必須不斷地吸收其他的型號(如十七號、十八號等),才能更爲強大(像網路將人不斷地吸收、附黏於其中),但這樣的強大是真的強大嗎?其實可能不是,因爲最終還不是得被「超級賽亞人」給擊倒。(果然人還是贏機器的?!)

回過頭看各自的生活、周遭的朋友,現在誰不是明明就坐在隔壁一起搭車、聚會玩樂,卻依然是用「手機」在現場「虛擬體感」;現在誰不是明明正在準備享用美食,但一定得先讓手機「飽餐一頓」,人們才能拾之牙慧;現在誰不是處處都在「打卡」,彷彿許多人都怕自己變成「失蹤人口」而沒有人知道似的。當然這並非否定「低頭族」能否存在,也並非抗拒新科技的產生,更不是認爲應推回到古代的「飛鴿傳書」,但應思考的是,科技究竟是在幫助人們什麼東西?是捨棄人們溝通的本能,還是隔阻了人們對於「生活世界」的真實感受,亦或是人們的自我實踐價值只能端賴於此而已?若不是的話,那麼顯然這其實是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纔是。

整體來說「低頭族-手機-網路」的三位一體的現世降臨,若不是開啓人們通往救贖的道路,就是反向地繼續沉淪其中。而正在低頭搜尋這則新聞的你,究竟正通往天堂亦或是地獄,亦或是「按贊」與「分享」將末世的「符音」傳遞給身旁的朋友呢?

作者陳鴻逸,彰化師範大學博士生。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