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欲問天理,先問人心

雨天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潘襎

我有朋友喜歡雨天,不是跟產業有關,而是雨天給予美好心境。農民喜歡雨水是因爲灌溉農作物的生計需要,大量工業用水的產業更不用說。農作物產值佔所有歲收極低比例,需水量遠不如IC產業,但是,兩者需要用水的心態則一致。

詩人對雨水各有不同心情,「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中唐詩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描寫秋晚懷友人的愁思。「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描述適當時節雨水,萬物勃發,〈春夜喜雨〉裡體現詩人對大地生機的無限期許。灑脫的東坡先生則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夜晚雨來,東坡在室內,雨水沁涼,好不暢快。至於「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描寫清明時雨,祭掃者的哀傷心情,杜牧這首〈清明〉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自古以來雨水給人快活,也給人愁思,似乎古代詩人對於雨水充滿渴望與期待。

相對於下雨時引發詩人快活與憂愁,日本人每到天雨連綿得令人發慌時,人們在屋檐外掛起「晴天娃娃」(Teruterubouzu),用白手帕紮起圓球,垂下餘布,在圓球上畫起眼睛與嘴臉,彷彿幽靈。其實不然,「坊子」(Bouzu)是日語的出家和尚,希望藉此乞求止雨。這種習俗出自於日本古代有關雨水祭祀大多出自於佛教僧人,日本電視劇或者卡通影片時常見到「晴天娃娃」。「晴天娃娃」實爲古代厭勝之術,施巫術於替代物上成遂願望,日後演變成生活習俗。這種習慣原型乃爲中國西北部「掃晴娘」風俗。宋末元初李俊民就有〈掃晴娘〉詩,「捲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剪紙成女性,頭頂荷葉髮型,雙手持掃帚,掃去連天雨水。科技進步,臺灣卻年年爲水所苦,到底是天時變了,還是我們心存僥倖之心呢?

明代吳承恩《西遊記》記載一節魏徵夢斬龍王故事。涇水龍王化身文士與相士打賭,相士預言某日某時城內外下雨成數。龍王接玉旨,竟如相士所言,爲爭輸贏遂擅改時間、地點與成數,釀災無數,獲罪於天,玉帝震怒處以斬刑。龍王央求李世民遷延時辰,使武曲星下凡之魏徵不得依時上天監斬。太宗應允,遂於監斬時刻前召魏徵對弈,以解龍王之厄;孰料魏徵打盹入睡,夢飛天庭斬決龍王。龍王魂魄怨恨太宗失信,夜夜前來索命,太宗遂召秦叔寶與尉遲敬德護衛寢室前,龍王冤魂不得入。

上述故事癥結首在龍王爲私慾違反天意,矯詔布雨,李世民貴爲天子心存悲憫,天意卻不可逆。龍王矯召在先,心存僥倖在後,豈不喪命。《圍爐夜話》有言:「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倖之事,斷不可存僥倖之心。」

閩南語俗諺:「人無照天理,天不照甲子」,「照」的閩南語意味着「依據」,人如果不依據天理,老天也不會依着四季節氣來走。即便負責布雨的龍王都不能心存僥倖之心,何況等待龍王布雨的凡人呢?人與大自然互爲因果鏈,心存僥倖破壞大自然,節氣必然紊亂,接着就災禍連連!吳承恩藉着涇河龍王被斬的故事告訴我們,欲問天理,先問人心。(作者爲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