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幸福的悖論

在不懈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人們往往走上不同的道路。詩人奧登.納許(Ogden Nash, 1902-1971)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在世上,實現幸福的唯一途徑是要麼有一個純淨的良心,要麼根本沒有(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achieve happiness on this terrestrial ball, and that is to have either a clear conscience or none at all.)」。這句話中蘊含的矛盾智慧,引導我們探索幸福與良心純淨之間微妙的關係。

納許的話揭示了幸福的二分法悖論:通過擁有純淨的良心或根本沒有良心來實現幸福。這個悖論可以如何拆解?純淨的良心意味着與道德原則和價值觀相一致的內心平靜,而「根本沒有」則意味着擺脫罪惡感和懊悔的負擔,不受道德困擾。這引發了有趣的問題,即在不考慮道德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發現幸福。納許挑戰我們反思這兩個極端之間的灰色地帶:在保持清潔良心的同時承認人性的不完美,幸福是否可以在這兩者之間的微妙平衡中找到?這或許引導我們探索人類經歷的複雜性,認識到生活的旅程很少是非黑即白。

精神上的幸福較爲抽象,但若考慮物質的幸福如財富,納許的二分法兩端都難以獲得大筆財富。一九○五年,馬克斯.韋伯(Maximilian Weber, 1864-1920)在其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討論了追求財富時的平衡,總結了加爾文主義預定論(Calvinistic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所導致的資本主義精神。對於清教徒而言,人們必須努力賺取財富,同時節制慾望,不可揮霍,而是讓獲得的財富累積,成爲追求更多財富的資本。營利成爲人生的目的,而非滿足個人物慾的手段。追求大量財富常常需要非常手段,可能讓「純淨的良心」靠邊站;而在運用財富時,又須讓「純淨的良心」歸位發揮功能。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約翰.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1839-1937)。這位虔誠的清教徒展示了自己是「天選之人」的方式,幾乎不擇手段地賺大錢(純淨的良心靠邊站),而自身極爲節儉,努力存錢,將財富運用於慈善事業(良心歸位)。洛克斐勒的行爲顯示了在追求財富和保持良心純淨之間找到平衡的重要性。

然而,今日許多人則是不擇手段地揮霍自己及子孫的財富,即便自己獲得了世俗的幸福,也會給後代帶來災難。最明顯的例子是無節制舉債的城市,讓現在的市民消耗掉下一代市民的社會福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非常希望執政者能夠擁有一顆純淨的良心,透過明智的政策和治理,使得社會能夠在財富追求和道德責任之間找到平衡,不至於影響未來世代的福祉。

因此,納許提出的幸福悖論提醒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保持良心的純淨與否是一個關鍵因素。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幸福,都需要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忘道德責任,並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這樣,我們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幸福,併爲後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作者爲前科技部代理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