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雙面刃 善惡一念間

三月時,英國王妃凱特在社羣媒體官方帳號發佈一張親子合照,祝福英國民衆母親節快樂。這是她因病住院手術治療,在媒體銷聲匿跡數月後的首張照片,立即引發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孰料這張照片發佈不久後,國際知名通訊社如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都立即撤照,理由是該相片經過不當編修,並非原汁原味的「真相」。其實,如果只是裁切尺寸或強化對比的編修,一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該張照片有幾處經過竄改,已超越新聞求真的尺度,也不符英國王室的規範,最後只能選擇撤照。

回顧這起事件,該張照片經凱特個人或團隊的業餘編修,放大檢視後仍可看到不少斧鑿痕跡,所以發佈後很快就穿幫。試想,如果使用更多深度僞照修圖技巧,或許短期內仍可矇混過去,但如此一來閱聽大衆可以接受嗎?以前我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一切只能眼見爲憑,而今深度僞照技巧所製作的圖像,已是我們法眼所難以分辨真假,長此以往,必然衍生諸多魚目混珠的社會亂象。

不過,科技有時就像雙面刃一般,其運用的利弊得失,往往取決於人們的起心動念。最近讀到一則報導,在英國有一名爲「希望畫廊」的展覽,陳列了十位繼發性乳癌患者圓夢未來的照片。主角人物由知名攝影師拍照,再利用AI編修技巧,讓勇於追夢的患者可以爲他們或將逝去的未來預製相片。

該AI模型經過訓練後,其後制照片可維持攝影師的風格,同時也能讓人物展現未來的臉部神情和身體儀態。展覽中可看到有位女士於六十歲生日時,在舞臺上輕盈地舞動芭蕾,而結縭卅年的先生就在觀衆席深情注目。該女士說:「看到照片時情緒上產生巨大沖擊,不過卻是一種良善的衝擊。」還有一位正在接受治療的卅一歲女士,預製了一張和她的伴侶在二○二五年的結婚照。另有一張照片是一位過去四年都在治療的女士,在二○三○年出席她兒子婚禮前與兒子的合照。她說:「在儀式開始之前,只有我倆分享那一刻,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攝影師說:「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希望畫廊的活動,幫助繼發性乳癌患者想像他們希望看到的未來時刻。」創意總監表示:「我們非常自豪能爲繼發性乳癌患者提供一個獨特的平臺,讓他們分享對未來的希望。」主辦單位也說「利用人工智慧來做好事非常重要…該計劃的目的乃爲患有乳癌或受乳癌影響的人們帶來希望,我們很自豪能夠在實現這目標上發揮作用。」

或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對凡夫俗子而言,要見諸相非相,境界實在太高。或許一張圓夢美照帶給患者和家屬的慰藉,有時還能勝過苦口良藥呢!(作者爲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