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曲藝術“活”起來

10月25日,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的安徽省徽京劇院青年演員尹航,正在演出一線,一條消息吸引了周邊所有人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戲曲人寄予殷切期望,指明瞭戲曲藝術發展方向。尹航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戲曲藝術的關心與厚愛,讓我們戲曲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戲唱好、傳承好、發展好,肩負起戲曲人的神聖使命。”

10月25日,由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帶來的經典大型古裝泗州戲《楊八姐闖幽州》在崑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精彩的表演贏得陣陣掌聲,彰顯出泗州戲曲藝術的魅力江蘇省崑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這幾天,尹航正在江蘇省崑山市參加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活動。10月11日晚,由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崑山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在爲期42天的演出時間裡,將有來自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的116個戲曲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共同帶來大戲22臺、摺子戲組臺20場、戲曲晚會1場。

尹航說,身處崑山,可以鮮明地感受到濃郁的戲曲氛圍,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戲曲藝術是“活”的、是有生機的。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羣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從2018年開始,戲曲百戲盛典持續舉辦了3年,成爲全國戲曲劇種展示風采、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重要平臺,讓348個劇種與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實現“大團圓”,這是我國戲曲藝術界的一件盛事。

不同劇種相互交流學習,讓中華戲曲藝術成爲一種有機整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任何人在現場欣賞過戲曲名家的精彩演出,都會被戲曲藝術的魅力折服。

在百戲盛典期間,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李春華主演了湖北花鼓戲的傳統經典劇目《站花牆》。“風吹楊柳條條線”,她的唱腔婉轉、悠揚,回味無窮,惹得現場響起陣陣掌聲和叫好聲。李春華的戲份很重,其中“探監”一出,演唱長達20多分鐘。

絕大多數觀衆並不知道,今年是李春華走上舞臺藝術生涯整整五十週年。自打15歲進湖北省花鼓劇團,她演了一輩子的閨門旦,做了一輩子的“小姐”,但她從未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和探索,對每一部劇都懷着敬畏之心,每一個人物都用心塑造。

戲曲人的不懈努力,就是爲了讓戲曲有觀衆、有現場、有人氣、有知音。

紹劇《三打白骨精》、湘劇《拜月記》、豫劇《程嬰救孤》、徽劇《徽班》……帶着自家的經典劇目,戲曲人從天南海北奔赴崑山——這裡既是崑曲的“家鄉”,也是戲曲人心目中的“聖地”。他們抓緊排練、趕製戲服,甚至有劇團先期派人來到崑山看演出舞臺——爲的就是這一刻,能夠在這個舞臺上展現最好的自己。

“在崑山,在周莊,兩場帶着虔誠、敬畏的心靈對話,讓感動來臨。他們如此自然、淳樸,絲毫沒有做作的痕跡,表演震撼全場。在場燈亮起的那一刻,全場觀衆起立,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我站在側幕,深呼吸着,一度哽咽,爲演員們第一次走出深山登上全國性的舞臺,爲近兩個月與他們排練時的情景,更爲崑山人民對西藏文化藝術的尊重和他們用心的互動回饋。”10月19日晚,綠皮火車行駛在青藏高原的夜色中,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導演索朗曲珍藉助微信朋友圈訴說着自己的心聲。

崑山之行來回48小時的綠皮火車旅程,並沒有讓索朗曲珍感到疲倦。她的腦海中,像放電影般閃過一幕幕藏戲在百戲盛典上演出的熱烈場景。“一切都很值得。”她說。

此次演出的門巴戲等4個劇種,都屬於瀕危劇種,分佈在西藏4個最偏遠的山區。除了藏曆新年、豐收節排練兩三天,平時演員們並不排練。索朗曲珍和藏劇團的另一位導演從8月31日下鄉指導,直至9月底纔回到拉薩。

在西藏,一出完整的藏戲,往往是以雪山爲背景,草原爲舞臺,一演就是三四天,甚至七八天。演員和觀衆一起吃飯,生活和演出融爲一體。此次百戲盛典的演出,是藏戲第一次把自己原生態的演出形態搬上舞臺,第一次與現代鏡框式的舞臺進行對話,但是他們的唱腔和身段表演保持了原汁原味。

除了來自西藏的門巴戲、巴貢戲、夏爾巴瑪尼戲,青海的果洛馬背藏戲、玉樹格薩爾藏戲等瀕危劇種相繼登上了百戲盛典的舞臺。

中華戲曲是一家。以往,這個大家庭的成員之間缺少充分溝通和交流,甚至有些隔閡。藉助百戲盛典這個平臺,348個劇種得以集中亮相,讓中華戲曲藝術成爲一個有機整體。

“舉辦百戲盛典,我非常興奮。我研究了一輩子的戲,最多也就是看了七八十個劇種,佔348個劇種的四分之一,實在太渺小了,也說明我們中國戲曲的博大精深。”81歲高齡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薛若琳說,戲曲百戲盛典超過任何戲劇藝術節和展演的規模,特別是西藏、新疆、雲南、貴州、廣西、內蒙古、甘肅等地的戲曲人都來積極參與,許多優秀表演藝術家和青年才俊紛至沓來,實現了各大劇種之間的交流互鑑。

百戲盛典的舞臺,爲年輕人與前輩藝術家提供了同臺演出和學習的機會。李春華的徒弟謝婷婷,此次扮演丫鬟春香,展示了這齣劇目中特色的摘花、梳妝等技巧,贏得了觀衆的陣陣掌聲。獻演2019年百戲盛典的北路梆子《搬窯》,則由三位演員分三段飾演同一個角色,“目的是展示我們劇種的人才傳承,同時希望在‘大場合’能給演員更多的鍛鍊機會”。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傳習中心負責人說。

山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陳鵬是百戲盛典的“鐵桿觀衆”。他感受到,戲曲展演大大強化了劇種意識,“在這個舞臺上,比的是特點,展示的是不同,放射出獨特的光彩,從而獲得獨特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通過三年展演,各劇種將在未來發展中更加註重自身特色,中國戲曲將進一步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告訴記者,百戲盛典舉辦三年來,348個劇種在舞臺上“立”起來了。通過這樣的集中展示,得以集中掌握第一手活態的、生動的素材和資料,爲傳承延續戲曲發展奠定了基礎。活動的舉辦,改變了社會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認知,使得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對當地戲曲藝術的關注和投入力度,讓中華傳統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風采。

以傳統爲本,以創新爲要,讓戲曲贏得現代觀衆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留住了人才,贏得了人才,戲曲藝術纔有未來。

人才的成長,需要契機,需要平臺。戲曲百戲盛典三年展演,讓上萬名戲曲人得以相聚崑山,切磋技藝,交流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悟道。

來到百戲盛典這個舞臺,瀕危劇種傳承人開始思考如何“轉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結縣陳塘鎮夏爾巴瑪尼戲傳承人云登羅布告訴記者,此次參演戲曲盛典開了眼界,感覺思路豁然開朗,“大戲氣勢磅礴,摺子戲短小精悍,各有優勢。回去後,除了傳統的大戲要保留,也會嘗試摺子戲的編排方式,做一些不同的版本,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雲登羅布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登上像百戲盛典這樣的全國性舞臺,展示古老藏戲的魅力。

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文章認爲,就戲曲院團本身的發展來說,人才和劇目建設是永恆的基礎。此次前來參加展演的老一輩藝術家紛紛表示,正在帶徒弟、傳承經典劇目上下功夫。

李春華爲她的十幾個徒弟量身規劃了不同的戲。謝婷婷悟戲有靈性,個子嬌小玲瓏,適合演小花旦,李春華專門給她排練《秦雪梅弔孝》等,主攻唱的戲,希望她既能演小花旦,又能演閨門旦。“得讓她們的戲路子變寬一點,舞臺生命力更強一點。”李春華說。

10月22日,山西蒲劇傳習中心主任、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郭澤民帶領衆多年輕演員提前幾天來到崑山,觀摩了幾場兄弟院團的演出。他跟年輕演員仔細分析,南方戲曲在文戲方面表現得細膩、到位,而北方戲曲粗獷豪放、剛勁有力,今後在細節上可以借鑑南方戲曲的表現形式。

戲曲藝術不是用來束之高閣的,要“活”在現代的時空當中。

“時間不等人,戲曲接力傳承責任重大。”郭澤民說,戲曲要有意識地培養年輕觀衆,傳統戲也要與時俱進,尤其在時間上不能拖沓到整場四五個小時,需要在原先的基礎上整理加工,保留精華,去掉糟粕,這樣傳統戲才能贏得現代觀衆的喜愛。而現代戲要想演十年、二十年經久不衰,還得善於結合古裝戲的經典元素,如果結合不好,兩張皮,且故事情節單調,演員表演技巧不夠,就無法像古裝戲那樣,一個戲演十幾年甚至上百年。

年輕演員也對戲曲藝術傳承和創新的有機聯繫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通過觀看別的劇種老藝術家的精湛表演和現場觀衆的熱烈迴應,尹航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戲曲沒有創新,觀衆會看膩,但是創新創造的同時,不能忘記戲曲的根本。

“如果年輕演員沒有深厚的傳統老戲功底,就沒有辦法駕馭新編劇目。因此,戲曲人還是要走戲曲人自己的路,通過戲曲的身段、唱唸、做打來表現戲曲人物的性格,傳承戲曲藝術的精華。”尹航說。

堅持活態傳承,讓傳統戲曲與日常生活相互融合

秋日的夜晚,崑山最熱鬧的場所是劇院。10月24日晚,崑山當代崑劇院梁辰魚劇場正上演安徽皖南目連戲等五臺摺子戲,10公里開外的陽澄湖畔巴城鎮,重陽曲會開幕式暨崑曲《浣紗記》首演在這裡舉行。崑曲雅韻繞樑,百戲諸腔同臺,構成了崑山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人文氣質。

“三年戲曲百戲盛典,我看了很多戲,見了很多戲曲人,保護戲曲的感覺更加迫切。”崑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玉連告訴記者。

崑山爲百戲盛典的每臺演出全程錄像,併爲劇種非遺傳承人整理了口述史。擁有這些珍貴的資料,崑山將成爲中國戲曲研究的一個寶庫。同時,崑山正在籌建中國戲劇博物館。每個前來演出的劇團,都向戲劇博物館捐贈幾件與劇種有關的代表性物品。建成後,348個劇種都能展示出各自的風采,力爭讓戲曲藝術“看得見、摸得着”。

“保護戲曲,對崑山來說,首先是要盡最大努力保護好崑曲。”許玉連表示。600年前,崑曲從崑山流傳開來,成爲“百戲之祖”。如今,崑曲的故鄉有責任做好崑曲的傳承保護和創新工作。

崑山成立了第八個崑曲專業院團,取名爲崑山當代崑劇院。成立五年來,劇團完善和創新體制機制,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育,年輕人在這裡有平臺、有舞臺。進團三年多的青年演員王婕妤,除了傳承摺子戲,還擔任原創大戲《顧炎武》《梧桐雨》的主演。

每週六上午,王婕妤都會來到位於綽墩遺址的崑曲學社,手把手教授小學生學習崑曲。十多位女孩子跟着王婕妤學了一年,已經能夠熟練地表演《牡丹亭·遊園》。其中一位5歲的小朋友,是王婕妤破例收下的年齡最小的“學徒”。只見她聲情並茂地念白:“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活脫脫是一個“小杜麗娘”。

在日常生活中讓人們不經意間領略傳統文化的非凡魅力,是戲曲藝術“活”起來的一個關鍵。

“就全國範圍來講,專業培養崑曲人才有難度。新的五年,我們正在構思成立崑曲研究院,籌建崑劇學校。我們自己有‘小昆班’,三十多年從未間斷,培養出了三千多棵‘好苗子’。百戲盛典促使我們更加註重夯實戲曲人才的基石,通過專業訓練,相信會有一批專業人才脫穎而出,同時這也是在孕育廣泛的戲曲粉絲羣。”崑山文廣旅局局長蘇培蘭說。

崑山的經濟實力十幾年來位列全國百強縣市首位,城市建設者來自五湖四海,是一座人口“倒掛”的移民城市。文化認同感對這座城市的居民來說十分重要。百戲盛典就像是一聲號角,讓崑山人爲了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而集結在一起。

陳月紅是“新崑山人”。百戲盛典活動期間,她作爲志願者,負責對接摺子戲演員和劇團,協調音響效果,工作時間爲每天早九點到晚九點。然而,她並不覺得辛苦。“我媽媽是一位呂劇演員,看着百戲盛典舞臺上的演員,我感到十分親切。”陳月紅說。

2004年來到崑山,陳月紅在工作之餘漸漸迷上了崑曲,成爲一位資深的崑曲票友,如今經常應邀在崑山各地進行崑曲表演。“百戲盛典讓崑山對文化建設更加重視,週週演、村村演,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陳月紅告訴記者,“這是一座符合我想象的城市,宜業也宜居。我在崑山買了房子,肯定是在這裡紮根了。”

戲曲百戲盛典賦予崑山這座城市濃厚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情懷。許多“新崑山人”在觀戲過程中找到了崑山與家鄉的連接點,情感的紐帶捆綁得更緊了。這座城市和生活其中的市民都在悄然發生改變。其外在是一場持續了三年的戲曲人“大聯歡”,內裡則是一座城市對傳統文化的禮遇和包容、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我們將用好百戲盛典留下的寶貴資源,充分挖掘中華戲曲藝術的深厚內涵,全面激活中華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讓崑山真正成爲‘戲曲人之家’,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許玉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