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上海的“第三空間”(“我們的城市”系列報道)

吳斯潔

一杯小小的咖啡,背後串聯起了巨大的產業鏈。在上海,遍佈大街小巷的近7000家咖啡館,成爲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間”。

“截至2021年1月,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館,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上海的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爲2.85家”……這是3月29日發佈的《上海咖啡消費指數》中披露的數據。

“在咖啡館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只要走幾十步路就能找到一家咖啡館”“在一些不爲人知的小角落,總能找到一家融入街景的咖啡館”……這是《國際金融報記者在探訪中的切身感受。

美其美的“第三空間”

漫步上海,你會發現,數量衆多的咖啡館,已然成爲城市的一部分。以南京路核心,從外灘一直延伸至靜安寺的帶狀區域,和以淮海路中段爲核心,並向南擴展至復興中路的連片聚集區,是上海咖啡館密度最高的兩片區域。其中,沿線咖啡館最多的街道是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分別有49家和41家。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衆多獨具特色的咖啡店,或是海外咖啡品牌中國首店,或是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網紅店”,更有不少咖啡門店設計與城市緊密融合,地域特色濃厚。輕鬆的環境、相對不高的價格,可以和朋友坐聊幾個小時,各式各樣的咖啡館,成爲人們小坐休憩、情感交流的“第三空間”。

業態成熟度看,上海咖啡館的連鎖率高達42.99%。其中,七成連鎖咖啡館來自星巴克瑞幸麥咖啡、Tims Hortons和COSTA五個品牌。

“得益於上海前瞻性的城市戰略導向和多元發展的商業環境,星巴克已在上海試點開出多個‘首店’,如海外首家臻選烘焙工坊全國首家星巴克臻選・酒坊、星巴克臻選咖啡・焙烤坊、中國大陸首家集裝箱店……”星巴克方面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在上海,星巴克已佈局超800家門店,上海是其在全球範圍內門店數量最多的城市。星巴克方面表示,“上海的咖啡愛好者很多,也非常專業,這些消費者精品咖啡的體驗有更高需求,這也是我們推出星巴克臻選店的原因,只有少量且獨特風味的咖啡品種纔會在臻選店銷售。我們深耕上海二十餘年,瞭解這塊市場的巨大潛力,如手語門店、寵物友好門店、社區體驗店、啡快概念店的相繼推出,都是爲了滿足顧客多元化需求。”

除了上述連鎖品牌,殘疾人做咖啡的公益型咖啡店、可帶寵物的寵物友好店、咖啡杯可以吃的曲奇盃咖啡……上海咖啡館和咖啡新模式層出不窮,但從衆多門店前的長隊,就可知道市場並未飽和。

“咖啡+”背後的大市場

咖啡店能夠在上海迅速生長,龐大的需求市場無疑是關鍵。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上海的消費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同時也是一箇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咖啡口味佳、能提神,還代表着一種時尚,購買和飲用都很方便,受到當代都市人尤其是職場人士的歡迎。同時,與飯店不同,咖啡店環境好,但是消費更低,買一杯飲料就可在店內坐更長的時間,便於社交,也便於發呆獨處。”

與此同時,“咖啡+”已然成爲不少行業的標配

書店中設置咖啡區,讓消費者既可以坐下來看看書,又可以輕聲聊天,給熱愛讀書、喜好安靜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社交選擇。近年來,在實體書店在互聯網衝擊下遭遇挫折時,“閱讀+咖啡”的形式席捲大江南北,不少書店成功逆襲。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店長祁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咖啡是書店不可或缺的部分,蔦屋書店一直主張咖啡區和書店二合一的形式;在書店設計上,我們也特意將咖啡區和雜誌區、生活方式區安排在相鄰的位置,希望顧客能有複合的文化生活體驗。比起銷售,我們認爲書店可以更注重輸出內容的契合度。”

“這些結合咖啡區的書店有很多個性化的設計,讓消費者在視覺和味覺都有很好的享受。有些家長甚至將書店作爲一個教育場所親子場所,帶孩子在書店內讀書、做作業傳統的書店只賣書,現在的書店滿足消費者的多重需求。”曾剛表示。

曾剛認爲,上海咖啡店的繁榮及其多元化形式在全國都是一種趨勢,適合社交的咖啡店、可以喝咖啡的書店等,相信以後會在全國各地會越來越多。

“多元的業態豐富了我們城市的消費功能。我想,中國傳統的茶文化也可以借鑑上海咖啡店的成功模式,讓我們自己的文化可以更好地流傳,也爲愛好茶藝的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曾剛說。(吳斯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