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臺灣陷入「中等收入」困局 馬英九不夠強硬

英國金融時報警告臺灣正陷入「中等收入」的困局。(圖/示意照/取自網路)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人才外流、生育率低落、過度依賴利潤微薄的代工業,英國《金融時報》警告,臺灣正陷入「中等收入」的困局。經濟學家周博(Joe Studwell)認爲,臺灣需要一場「柴契爾夫人式的休克改革」,打破所有僵化的既得利益團體,但《金融時報》指出,總統馬英九不夠強硬,可能無法推行這種大膽的改革。

英國《金融時報》9日刊登一篇標題爲「Taiwan: Time to change gear」分析報導,內容稱讚只有2300萬人口的臺灣經濟繁榮民主政體健全,是亞洲成功典範,但「許多臺灣人一點都不感到樂觀」。

作者Sarah Mishkin和David Pilling指出,臺灣過去5年年增率約爲4%,雖跟西方國家相比還算不錯,但跟主要競爭對手相比,這個數字就顯得太低,臺灣的工業正在喪失其獨有的競爭優勢,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之中。

世紀8、90年代,臺灣製造商帶頭進入勞動力廉價中國大陸辦廠,如今卻面臨兩頭夾擊,一頭是成本更低廉的大陸廠商,另一頭是更精打細算的韓國競爭者,尤其是韓國,在品牌營造產品更新速度和研發方面可說是徹底擊敗臺灣。

文中指出,臺灣出口商品約有一半是電子產品,但幾十年下來,竟沒有培養出一家像三星(Samsung)或索尼(Sony)這樣值得驕傲的企業,臺灣最優秀的本土企業當屬臺積電(TSMC),市值約600億美元,但也非全球知名,最出名的企業富士康(Foxcom)則是幫助其他電子公司組裝產品,利潤不到4%。

除此之外,臺灣的生育率只剩1.1,全球第3低,還低於日本和韓國,自2015年起,臺灣的潛在勞動力數量將會不斷減少;許多臺灣企業選在大陸擴大業務,而非爲臺灣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使實際工資水平倒退回2000年前水準頂尖人才爲了獲得更高薪水,往往選擇去上海香港美國工作。

經濟學家周博在新書《亞洲模式》(How Asia Works)中寫道,最富裕國家處於經濟活動頂層,其特徵是產品擁有自主品牌,而臺灣則「陷在」下面那一層,指臺灣需要大刀闊斧的休克式改革,打破既得利益團體纔有可能產生改變。

但《金融時報》認爲,民意支持度剩14%的總統馬英九,可能無法強勢推行臺灣需要的大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