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要便捷更要安全(網上中國)

駿作(新華社發)

小額貸款哪裡借?零錢餘額何處存?時下人們常用的App上幾乎都可以找到金融服務的影子。但互聯網平臺在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的同時,也普遍存在無牌經營信息壟斷等諸多問題。日前,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約談13家從事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平臺企業,提出7項整改要求,在向行業亂象潑冷水”的同時,也爲防範金融風險有序推進金融創新指明方向

平臺熱衷“金融變現”

網購下單時,App彈出貸款廣告;外賣付款時,App跳出分期提醒;打車計費時,App推送信貸通知……打開手機,電商購物、視頻社交美顏修圖、出行導航等諸多網絡平臺都內嵌金融借貸產品,“日息低,審批快”“1分鐘借錢,3分鐘到賬”等宣傳語隨處刺激着用戶的神經。

近年來,互聯網平臺企業紛紛“跨界投身金融業務,以豐富的線上消費場景入口,推出第三方移動支付、網絡借貸、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理財等創新金融服務。部分平臺與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等展開合作,資金加速流向小微企業,有力彌補傳統金融領域短板。有機構統計,2019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規模已達到2.27萬億元;2013年至2019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規模增速均在50%以上;目前,互聯網貸款的整體規模約爲3萬億至4萬億元。

然而,互聯網平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時,也出現“無照駕駛”、無序擴張等問題,對金融市場穩定帶來風險。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金融管理部門約談13家從事金融業務的網絡平臺企業,指出網絡平臺企業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也普遍存在無牌或超許可範圍從事金融業務、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不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嚴重違規問題。

混業經營暗藏風險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互聯網平臺企業以技術和流量優勢領跑金融創新,激發了中國數字經濟活力。然而,部分巨頭出現的混業經營與信息壟斷等問題,也爲數字經濟的長遠發展帶來系統性風險。“平臺通過網絡消費業務沉澱大量資金,並以此開展消費金融與企業小貸業務,形成財富效應。平臺往往以科技公司爲名,行金融業務之實,繞過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要求,極大降低了金融業務成本,事實上逃避了監管。”

信貸業務爲例,多數互聯網平臺自行開展客戶信用評級,此舉加大金融風險。央行發佈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在消費貸款快速擴張過程中,部分金融機構忽視消費金融風險,客戶資質下沉明顯,多頭共債和過度授信問題突出。此外,部分平臺利用金融收益“反哺”主業虧損,掩蓋了主業的真實發展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劉玉書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數據是網絡金融平臺的最大優勢,打破數據壟斷,才能防止各網絡平臺依託自身數據搞業務閉環,使央行能夠對各平臺個人信貸業務進行全面、及時的監管。

此外,大數據濫用的行爲可能侵犯金融消費者隱私。部分互聯網平臺過分收集個人信息與交易數據,精準推送金融營銷廣告,誘導人羣進行負債消費。

平臺應提高行業自律

針對網絡平臺企業從事金融業務時存在的問題,金融監管部門在聯合約談中提出7項整改要求,包括堅持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支付迴歸本源、打破信息壟斷、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等。

“互聯網金融亂象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需要系統性監管體系予以迴應。”孫立堅說,“中國的數字金融服務領先全球,金融監管部門總體將持宏觀審慎態度,鼓勵互聯網平臺開展金融創新。”

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監管模式也應與時俱進。孫立堅提出,中國應儘快建立“監管沙盒”機制,爲互聯網平臺提供一個風險可控的市場空間,支持其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探索和實踐,及時發現和規避產品缺陷和風險隱患,降低商業運作成本。在此過程中,監管部門應能及時跟進平臺的數據。

“未來中國在網絡金融平臺反壟斷、引導資本有序擴張等方面將採取更多措施,引導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規範發展消費信貸。”劉玉書說,平臺自身做好用戶權益保護,提高行業自律,纔是長遠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