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片之歷史因緣:與子攜手,生死契闊

(楊二郎/文)釋名:所謂合拍片,本來指的是兩個及以上的國家地區合作拍攝的電影。本文專指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港英政府時期內地祖國合拍的電影。事實上,如今內地電影的票房主力也主要來自合拍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人主導的電影。香港電影同時也能吸收來自臺灣地區和東南亞甚至內地出生的電影人,例如徐克王家衛、許鞍華、張艾嘉李連杰黎明周杰倫李美琪彭氏兄弟等等。

爲什麼會出現合拍片?

香港電影人來源頗爲複雜,要談1980年代開始的新合拍片浪潮,卻必須從頭說起。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香港電影人至少有三部分來源,首先是留守者,比如費穆胡鵬曹達華等,再就是南來電影人,多從上海廣東來,諸如李翰祥胡金銓、金庸等,再就是邵逸夫陸運濤等電影大亨從東南亞遷移資金電影工業。1950年代的香港影壇繽紛多彩,有左派文藝電影,也有粵劇電影,更有時尚動感電影,因爲當時內地、臺灣、東南亞、歐美華人街等市場渠道都是暢通無阻的,內地的電影獎及政府表彰、亞太影展等可以左右逢源,一派欣欣向榮良性競爭局面。左派電影公司長城鳳凰新聯機會赴內地拍攝電影,事實上改革開放後也是鳳凰再度最早回到內地取景,那便是1980年的杜琪峰的電影處女作碧水寒山奪命金》,此後於1981年頒佈的《進口電影管理辦法》也對長城、鳳凰、新聯(後合併爲“銀都”)及夏夢主導的青鳥張鑫炎中原等左派電影公司特殊照顧